
康华中医
这是一份对汪逢春先生辨治烂喉痧经验的详细分析、解读与总结。
汪逢春先生辨治烂喉痧经验分析
核心病机: 温毒炽盛,气血两燔,兼夹胃肠积滞。
基本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通导积滞。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汪逢春先生辨治烂喉痹痧的经验》
汪逢春先生辨治烂喉痹痧的经验
温疹一涌而出,壮热口渴,遗体红晕,舌绛且干,肥刺满布,苔黄垢厚,脉象滑数,面目口唇皆青,心烦,夜不能寐,此属温毒化热,胃肠积滞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饮食寒暖,皆须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风药。
连翘四钱,忍冬藤一两,赤芍三钱,紫草三钱,地丁三钱,大青叶一两,元参五钱,焦麦芽四钱,犀角粉一分冲服。
(汪逢春先生是本世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地区“四大名医”之一)
一、 辨证要点分析
汪逢春先生的辨证独具慧眼,在常规的温毒症状中,抓住了两个关键点:
热毒壅盛,气血两燔
热势: “壮热”、“遗体红晕” – 形容高热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此为热毒外发于肌表的明证。
营血分见证: “舌绛且干,肥刺满布” – 舌质绛红、干燥起刺,是热邪深入营血,燔灼阴液的典型表现。“心烦,夜不能寐” – 热扰心神。
危重先兆: “面目口唇皆青” –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体征。并非寒象,而是由于热毒极盛,壅遏气机,导致气血瘀滞,阳热郁闭于内,不得外达所致(阳郁厥逆)。此是可能发生“神昏致厥”(热陷心包、热盛动风)的危重信号。
兼夹胃肠积滞
苔黄垢厚: 这是汪逢春先生辨证的独到之处。在如此严重的热象之下,他特别注意到舌苔不仅黄,而且“垢厚”,这明确提示胃肠中有宿食积滞。积滞内停,一方面郁而化热,助长毒势;另一方面阻滞气机,使邪热无下行外泄之路,从而加剧了内部的郁闭。这是病情可能加剧的内在因素。
痧疹状态: “温疹一涌而出” – 说明痧疹已经透发,并非不透。故治疗重点不再是“宣透”,而是清解已透之热毒,并防止其内陷。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汪逢春先生的处方药简力宏,直击病所,充分体现了其注重消化、善用凉血的特点。
治法: 针对上述病机,治法重在 “清”、“凉”、“消”。
方药组成与思路:
大清气血,解毒化斑 – 清解热毒
忍冬藤一两、连翘四钱、大青叶一两: 此三药为清热解毒之重剂。金银花(忍冬藤)、连翘为疮家圣药,透热解毒;大青叶更是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之要药,针对热毒发斑有奇效。三药合用,强力清解气分和血分之热毒。
犀角粉一分冲服: 犀角(现今用水牛角浓缩粉代替)是凉血解毒的核心药物,专入血分,清心安神,凉血散瘀,对于防治“神昏致厥”至关重要。此为方中画龙点睛之笔。
凉血活血,化瘀透痧 – 凉散瘀热
赤芍三钱、紫草三钱、地丁三钱: 此三药均入血分。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地丁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三药合用,针对“面目口唇皆青”的气血瘀滞之象,能有效凉血散血,使气血通畅,痧疹得以更好地消散吸收。
清养阴液,兼防热炽 – 顾护阴液
元参五钱: 在大量清热凉血药中,独用元参(玄参)。元参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滋阴降火,针对“舌干”之阴伤苗头,提前顾护阴液,体现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消导积滞,畅通气机 – 独门心法
焦麦芽四钱: 这是汪逢春先生处方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如此危急的温毒重症中,他依然不忘“苔黄垢厚”所提示的胃肠积滞。用焦麦芽消食化积,和胃导滞,能打通中焦气机,使邪热有下泄之路。此药一用,整个方剂“清上有路,泻下有门”,避免了关门留寇之弊,充分体现了汪氏注重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
三、 总结与学习要点
明察秋毫,见微知著: 汪逢春先生能从“面目口唇皆青”中判断阳郁厥逆,从“苔黄垢厚”中洞察积滞内停,这种精准的辨证能力源于其丰富的临证经验。
注重积滞,善用消导: 这是汪氏学术体系的核心特色之一。他认为胃肠积滞是温病传变加重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在治疗温病时,常常加入焦麦芽、焦神曲、鸡内金、槟榔等消导之品,以保证气机通畅,邪有出路。
用药精炼,力专效宏: 全方仅九味药,但组方严谨,靶向明确。集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食导滞于一方,兼顾了气血、脏腑,法度井然。
禁用法则: 再次强调“禁用风药”,以免助热伤阴,煽动火势。
与赵氏父子经验的对比:
赵友琴案侧重于 “阴伤郁闭”,治法以大剂滋阴为主,辅以宣透。
赵绍琴案侧重于 “火郁内闭”(因误治),治法以升降散开郁散火为先。
汪逢春此案侧重于 “热毒夹滞”,治法在清气血热毒的同时,必佐消导化滞之品(焦麦芽),这是其独一无二的风格。
三位大家面对同一疾病(烂喉痧)的不同阶段和证型,同中有异,各具千秋,共同构成了中医治疗温毒疾病的丰富宝库。汪逢春先生此案,尤其为治疗兼夹积滞的温热病提供了典范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