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份对《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医案的详细分析、解读与总结。
医案综合分析报告
患者: 张某某,女,24岁
诊断: 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核心病机: 火郁三焦,少阳枢机不利,气血壅滞结聚。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张某某,女,24岁
初诊
该患者就诊时发烧九天,体温波动于38.5℃~39℃之间,颌下有一5cm× 5cm大小之肿物,西医诊为“急性颌下淋巴结炎”,用青霉素、四环毒效果不佳。现患者发热不退,仍觉恶寒,面色黯黄,颌下有一包块,大如鸡卵,质地坚硬,按之疼痛,皮肤不红,护之亦不灼手,咽喉红肿而痛,纳谷不甘,大便三日未解,脉沉弦而数,按之有力,舌红苔白根腻。此属火郁三焦,少阳枢机不利,气血壅滞而成,拟升降散加散。
白僵蚕3克(为末,冲服),蝉衣6克,片姜黄10克,生大黄6克,柴胡6克,金银花10克,皂角刺5克,黄芩10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三付。
二诊
药后热退身凉,诸症霍然,顽下肿物仅有枣核大小,唯食纳不甘,乏力。以竹叶石膏汤、益胃汤加减收功。
[按]:颌下核起而肿痛,伴发热恶寒,咽红肿痛,大便秘结,是感时邪毒气,俗称时疫疙痞是也。症属热壅于内,三焦不利,气血壅滞,结聚而不得发越也。故升降散疏利气机,流行血气,加柴芩疏解步阳枢机,金银花清热解毒,皂角刺消痈破结,桔梗、甘草清咽利膈。服药三付,不仅热退身凉,而且颌下肿块消散大半。升降散之善治时疫,消肿散结,历用不爽,亦在于先生善于加减化裁也。
一、 病史与辨证分析
病史特点:
发热9天,抗生素治疗无效,表明非普通细菌感染,符合中医“温病”特点。
主症为颌下巨大肿块(5x5cm),质硬痛,伴发热、咽痛、便秘。
关键体征:虽发热但仍觉恶寒;肿块皮肤不红,护之不灼手;脉象沉弦而数,按之有力;面色黯黄。
辨证思路(“火郁”证的经典表现):
“热象”与“寒象”并见: 高热、咽肿、舌红、便秘是内在有热的表现。而“恶寒”、“面色黯黄”、“肿块皮色不红不热”等,却是一派“寒象”或“无热象”。这并非真正的寒,而是由于热邪深伏于里,郁闭不得外透,导致阳气被遏,不能布达于体表所致。此即“火郁”或“阳郁”的核心特征。
脉象是关键: 脉沉弦而数,按之有力。脉“沉”主病位在里;“弦”主气机郁滞、疼痛;“数”主热;“按之有力”说明是实热证。这个脉象完美印证了“内在火热炽盛,但气机郁闭不透”的病机。
病位与经络: 颌下、咽喉为少阳经循行部位。因此,本病是热毒郁于少阳经络,导致局部气血壅滞,形成肿物。“少阳枢机不利” 是气机郁闭的关键环节。
诊断: 综合以上,赵老诊断为 “火郁三焦,少阳枢机不利,气血壅滞” 。“温毒”即感受温热毒邪,“毒”字体现了其发作猛烈、形成肿物的特性。
二、 治法与方药分析
治疗的宗旨不是单纯的清热解毒,而是 “散郁火”、“调气机” ,给内闭的热毒以出路。
治法: 疏利三焦气机,宣散郁火,解毒散结。
方药解析:
核心方剂:升降散(白僵蚕、蝉衣、片姜黄、生大黄)
君药: 僵蚕、蝉衣——辛苦气凉,能升阳中之清阳,透邪外达,宣散郁火。
臣药: 姜黄——辛苦温,能降阴中之浊阴,行气散郁,活血止痛。
佐使: 生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使郁火从下而泄。
四药合用,一升一降,旨在调畅全身气机,使郁闭之热毒得以宣散疏透,这是治疗本病的灵魂所在。
加减药物:
柴胡、黄芩(小柴胡汤之意): 柴胡疏解少阳郁滞,黄芩清泄少阳胆热。两药针对“少阳枢机不利”,为和解少阳的经典药对,直捣病所。
金银花: 清热解毒,兼顾温毒之性。
皂角刺: 药性锐利,功专消肿排毒,活血溃坚。是针对局部巨大、坚硬肿块的特效药,能引药直达病所,促其消散。
桔梗、甘草(桔梗汤): 清利咽喉,载药上行,引诸药作用于咽喉、颌下部位。
方义总结: 本方以升降散为核心,宣畅气机,透散郁火;合柴胡、黄芩和解少阳,解除枢机不利;配金银花、皂角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桔梗、甘草清咽利膈,引药上行。诸药合力,使郁闭得开,火邪得散,气血流通,则肿物自然消散。
三、 疗效与按语解读
疗效: “药后热退身凉,诸症霍然”。三剂药即取得如此神效,证明辨证之精准,方药之对证。
善后: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故见“纳不甘、乏力”。用竹叶石膏汤(清余热、益气阴) 和益胃汤(滋胃阴) 收功,体现了“病后瘥调”的完整治疗思路。
按语点睛: 赵老在按语中点明此病为“时疫疙痞”,其病机关键在于 “热壅于内,结聚而不得发越” 。因此治疗的核心是 “疏利气机,流行血气” ,而非一味苦寒清热。升降散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绝佳方剂。
四、 总结与学习要点
“火郁发之”的典范应用: 本案是温病中“火郁”理论的经典临床案例。对于这种内在有热但外表呈现“寒”或“郁闭”象的病症,治疗大法必须是 “发之”——即用宣散、疏透、升发的药物(如僵蚕、蝉衣、柴胡)来打开郁闭,透热外出。切忌滥用寒凉,否则会导致“冰伏邪气”,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
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结合: 既要看到局部的肿物(辨肿物之形态、质地、寒热),更要结合全身症状(寒热、饮食、二便)和脉象来洞察疾病的本质。本例的辨证精髓就在于通过“恶寒”、“不红不热”的假象,结合“脉沉弦数有力”的真象,判断出“火郁”的本质。
经络辨证的运用: 准确判断病变部位所属经络(少阳经),从而引入引经药(柴胡、黄芩)和上行药(桔梗),使药力集中,事半功倍。
升降散的灵活化裁: 赵绍琴先生深得升降散运用之妙谛。本案展示了如何通过加味,使其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郁热”证,不仅是外感温病,也包括内科杂病(如本案的淋巴结炎)。
此案篇幅虽短,但内涵极其丰富,生动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深度和灵活性,特别是对“火郁”证的治疗,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