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非常精彩的温病治疗医案,充分展现了赵绍琴教授作为温病大家的高超医术和独到见解。以下是对此医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高热昏迷1(老年肺炎)》
高热昏迷1(老年肺炎)
刘某,女,78岁,于19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高热40余天。自10月初因感冒发热,咳嗽,有黄色粘痰,胸痛,校医室诊断为“老年性肺炎”,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以及中药等治疗月余,咳嗽减轻,痰亦减少,但仍持续高热不退,腋**温:上午37.5~38℃,下午至晚上39~40,5℃,近几天来并出现心烦急躁,时有谵语,转诊于赵老。现症;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口干渴而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行,舌红绛少苔,脉沉滑细数。听诊:两肺底部大量湿性罗音,体温39.5℃。辨证:热邪蕴部,壅塞肺金。治则养阴清热,宣郁肃降。药用苏叶子各6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沙参10克,枇杷叶10克,黛蛤粉10克(包煎),炒莱菔子10克,焦麦芽10克,茅芦根各10克。
二诊
10月18日,服上药3剂,发热见轻,神清、夜寐转安,但见咳嗽痰多,舌红绛苔薄,脉滑数,小便黄,大便排出几枚如干球状,体温37 1℃。仍余热未尽,前法进退。药用炒山栀6克,淡豆豉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远志肉10克,浙皿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服上方三剂,热退身凉,咳嗽痰止,夜寐较安,二便正常,又服4剂而愈。
[按]:老年性肺炎比较难治。此患者年愈七旬,正气已衰,又患肺炎,肺热壅盛,肺失宣降,热郁不发。本应清热养阴、宣部化痰、扶正祛邪,而观前药多是苦寒清热、消炎泻火之属,反徒伤正气、阻塞气机,致使痰热内陷入营。赵师用养阴清热,佐以透热转气之法,以沙参养阴、扶正气,用苏叶、苏子、前胡、杏仁宣通气机,黛蛤粉清热消痰、祛邪气,莱菔子、焦麦芽消食导滞。仅服三剂,热郁渐解,神志转清。但见咳嗽痰多,乃气机得宣,内陷之痰由里排出。因此在前方基础上又加炒山栀、淡豆豉苦宣折热去余邪,麦冬、沙参养阴生津扶正气,加远志肉、浙贝母止咳化痰。前后共服6剂,已延40余天的老年肺炎得以痊愈。
医案解析
1. 病例特点与前期治疗失误
患者:高龄(78岁),正气已衰。
病证:老年肺炎,属中医“风温”范畴。
前期治疗:西医抗生素及可能的中药苦寒清热药治疗月余无效。关键失误在于过用寒凉,“徒伤正气、阻塞气机”,导致邪气不得外透,反而内陷入营,出现了高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少苔等营分证候。
2. 赵师辨证精要
诊断:热邪蕴郁,壅塞肺金。其病机核心不仅是热盛阴伤,更重要的是气机壅滞,郁热不得宣散。
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营两燔,以营分热盛为主,兼有气分郁闭。
入营证据:身热夜甚、心烦谵语、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
气机郁闭证据:咳嗽、痰粘、胸痛、大便数日未行(非燥结,乃气滞津伤)、脉沉滑(主郁)。
3. 治法妙谛:透热转气
赵师没有单纯用大量的清营凉血药(如犀角、生地等),而是抓住了温病治疗的关键——给邪气以出路。
治则:养阴清热,宣郁肃降。
核心策略:“透热转气”。即通过宣通气机,打开郁结,使深入营分的邪热有机会重新透转到气分,从而通过清解气分热的方法将其驱除体外。这是治疗营分证的最高境界。
4. 方药分析
初诊方解:
宣肺开郁,通达气机:苏叶、苏子、前胡、杏仁。这是方中的点睛之笔。用苏叶等轻清宣透之品,解郁开闭,为内陷之热开辟外达之路。
清肺化痰:黛蛤粉、枇杷叶。清泻肺热,化痰止咳。
养阴生津:沙参、茅根、芦根。清热生津,滋养已被热邪灼伤的阴液。
消食导滞:炒莱菔子、焦麦芽。通降腑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大肠有助于降肺气;同时健脾助运,防止积滞助热。
全方重在“宣”、“降”二字,气机一通,郁热自散。
二诊方解:
热退神清,说明营分热邪已透转。
出现咳嗽痰多,是“气机得宣,内陷之痰由里排出”的好现象。
加强清泄余热:炒山栀、淡豆豉(栀子豉汤)清宣胸中郁热,除烦。
加强养阴化痰:麦冬助沙参养阴;远志、浙贝母增强化痰止咳之力。
继续健脾消导:焦三仙。
5. 启示与总结
治疗温病,不可一味寒凉:尤其对于肺炎等肺系疾病,肺主气机宣降,用药必须顾及通畅气机。过用寒凉易“冰伏邪气”,导致病情缠绵或深入。
“透热转气”是治疗关键:对于营分证,清营凉血固然重要,但若能配以轻宣透达之品,使气机通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注重整体与脏腑关系:赵师在方中用了消导药,体现了“肺肠同治”和顾护胃气的思想,展现了中医整体观的优势。
辨证精准,用药轻灵:赵氏用药量轻药简,但直中病机,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大家风范。
这则医案完美诠释了中医辨证论治和“给邪出路”的治疗智慧,对于临床治疗外感热病,特别是高龄、病情复杂的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