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处理温病极期、危重证候的经典医案,展现了赵绍琴教授在“正虚邪实”的复杂局面下,精准辨证,以“扶正祛邪”为纲,步步为营的高超医术。以下是对此医案的解析和总结:
数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高热昏迷3(病毒性脑炎)》
高热昏迷3(病毒性脑炎)
邹某某,女,25岁
初诊
发热已半月,由于经济情况过差,无力求医,从昨日起开始高烧昏迷抽风,遂请往诊。顷诊两脉细弦而数,高烧昏迷,形体削瘦,极度营养不良,头胀痛,躁扰不安,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绛干无藏,质老,苔根略厚,唇焦色紫,大便三日不通小溲色赤。西医检查怀疑为病毒性脑炎。
素体阴虚血少,温邪蕴热直追血分,热邪上蒸则头胀头痛。热扰心神则昏迷躁动,血虚肝阴失养,筋脉拘急,故手足抽搐而颈项强直。此营热动风,血少筋急,必须清营热,佐以凉肝熄风方法。正虚邪实,深恐本不胜病,备候高明政定。
细生地30克,生白芍孔克,茯神9克,桑叶9克,钩藤12克(后下),川n1母6克,菊花9克,珍珠母30克(先煎),羚羊角粉O,6克(分二冲服),二付
二诊
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8℃,抽搐未作,神志已渐清醒,今晨大便一次丽干,小便黄少,昨夜渐能入睡,两脉细数无力,弦势已减,舌苔干势已缓,质仍绛,头仍痛,口千不欲饮,唇紫且干。体质薄弱,血虚已久,温邪蕴热,阴分大伤,药后肝热已减,抽搐未作,热在营血,阴虚津亏,再以养血育阴增液,清心安神定抽,病势深重,防其厥变,诸当小心。
鲜生地30克,生白芍24克,鲜石斛30克,晚蚕砂12克,知母9克,元参18克,丹皮9克,钩藤12克,鲜茅芦根各30克,羚羊角粉O,6克(分二次冲服),二付。
三诊
身热渐退,日哺仍重,体温37.6℃,四天未抽,神志清醒,言语对答正确。昨日大便又通一次,色深不多,小便新畅,夜寐安,两脉细弱略数,沉取似有弦象,舌已渐润,逝尖红,根略厚。温邪渐解,营热己清,胃肠滞热,化而未清。再以养血育阴,兼化滞热,以退哺热。饮食当慎。
淡豆豉9克,香青蒿6克,鲜生地30克,生白芍24克,元参15克,丹皮9克。钩藤9克,鲜茅芦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
四诊
哺热已退净,体温正常,胃纳渐开,二便如常,舌苔已化,脉象细弱,温邪蕴热已解,胃肠滞热已化,再以疏调胃肠,以善其后。
北沙参12克,细生地24克,白芍15克,焦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砂仁1.5克(研冲),五付
药后胃纳大增,精神体力渐复。嘱其清淡饮食,休息一周,即可恢复工作。
[按]:素体阴血不足,复感温邪,深入血分,热盛动风,病厦厥阴风木。阴伤是本,风动为标,治当标本兼顾。故重用生地黄,白芍药养阴柔肝,合入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药中病机,故药后即神清风定。二诊即增加育阴之力。三诊以其低热不退,日哺为甚,辨为胃肠滞热,遂加入疏调肠胃之药。终以调理脾胃收功。全案治疗以育阴为主导,随证变药,既体现了温病存阴的原则性,又体现出随证治之的灵活性。
医案解析
1. 病例特点与核心病机
患者:青年女性,但极度营养不良,形体削瘦,素体阴虚血少,正气大亏。
病证:病毒性脑炎,属中医“春温”或“暑风”范畴,热陷厥阴。
核心病机:本虚标实,至极之境。
本虚(正虚):阴血严重亏损。“舌绛干无苔”、“两脉细弦而数”均是阴液耗竭的直接证据。
标实(邪实):温邪炽盛,直入营血,引动肝风。表现为“高热昏迷”、“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2. 辨证精要
赵师的诊断极为精准:“营热动风,血少筋急”。这八个字将“邪实”(营热动风)与“正虚”(血少筋急)的病机完美结合。抽搐不仅是热盛所致,更是阴血亏虚、筋脉失养的结果。
3. 治法与方药分析: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面对如此危重之证,赵师并未单纯清热熄风,而是确立了 “清营热,佐以凉肝熄风” 的方法,将滋阴养血置于与清热熄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诊(急则治其标,兼固其本):
滋阴养血以固本:重用生地(30克)、生白芍(24克)。生地清营血之热兼滋阴,白芍酸甘化阴、柔肝舒筋,二者共奏滋养阴血、柔肝止痉之效,针对“血少筋急”的根本。
凉肝熄风以治标:羚羊角粉、钩藤 为凉肝熄风之核心;桑叶、菊花辅助清肝;珍珠母平肝潜阳;茯神宁心安神。
方义:此方是 “羚角钩藤汤” 的化裁,但大大加强了滋阴养血的力度(生地、白芍增量),正中病机。
二诊(标急缓解,大力增液):
神清抽止,热势渐退,说明方药起效。治疗重心立即转向 “养血育阴增液” 。加入 鲜石斛、元参、鲜茅芦根 大队甘寒生津之品,与生地、白芍相合,犹如“增液汤”之意,大力补充亏损之阴液。
保留羚羊角、钩藤以清余热、防惊厥复作。
三诊(清透余热,兼化积滞):
热退神清,但出现“日晡发热”、“舌根略厚”,此为气分胃肠仍有积滞余热未清。加入 淡豆豉、青蒿 宣透伏热;焦三仙 消食化滞,给余邪以出路。
继续用生地、白芍、元参、丹皮滋阴凉血。
四诊(调理善后):
邪气已尽,以 沙参、生地、白芍 益气养阴,焦三仙、鸡内金、砂仁 健脾开胃,恢复后天之本,使气血津液生化有源。
4. 启示与总结
“存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本案是温病学这一核心思想的最佳诠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滋养阴液犹如救焚拯溺,贯穿始终。正是这种对“正虚”的深刻认识和坚决处理,才挽救了危局。
精准辨析病机:准确区分了“热极生风”与“血虚生风”的并存关系,治疗上清热熄风与滋阴养血并用,双管齐下。
辨证论治,随证转方:治疗节奏清晰明快。一诊攻补兼施控制局面;二诊立即转向大力滋阴;三诊针对余邪轻清透化;四诊健脾扶正收功。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髓。
用药轻灵,重在调和:即便在危重阶段,也未用大量苦寒或峻猛之药,而是以调和阴阳、滋养柔顺为主,体现了温病学派“用药轻灵”的特点,旨在恢复人体自身的平衡。
这则医案完美展示了中医在处理危重病症时,不仅关注“祛邪”,更时刻不忘“扶正”,通过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来战胜疾病的整体智慧和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