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治疗小儿温病并发症,注重“表里双解”与“饮食调护”的经典医案。以下是对此医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麻疹(麻疹合并肠炎)》
麻疹(麻疹合并肠炎)
方某,男,4岁
初诊
麻疹透见四日,昨日大便作泄,日行五、六次,便中带有脓血,身热较甚,体温38.4℃,神志欠佳,腹中作痛,大便气坠不畅,家属焦急特甚,故夜间来寓求医。
望之遍体麻疹透发甚佳,体温38.5℃,两手指纹色紫至气关,两手脉象滑数有力,尺部滑实,舌苔黄厚。小便短少,观其大便色深黄粘稠,似带脓血,腹中微痛,仍时咳嗽,夜问不能安静睡眠,手足心灼热特甚。此温热卫营合邪,疹毒特重,病中饮食失当,胃肠积滞蕴郁化痢,属麻疹合并痢疾之证。治须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泄化其滞,切不可再予饮食,必须慎食忌口,否则因循增重,而导致本不胜病。嘱病儿之母,一定只吃点稀粥,俟烧退痢愈,始可逐渐增些饮食,否则仍变坏证,莫谓言之不预也。
荆穗炭3克,葛根1 5克,黄芩4.5克,黄连3克,生甘草3克,焦山楂6克,二付
二诊
身热渐退,体温37 8℃,神志甚佳,麻疹似将透齐,昨日大便三次,后坠沉重已减,大便仍粘色深,腹痛亦有好转,两手指纹紫色较淡,已降至风关,两手脉象滑数,咳嗽较前大减。麻疹透齐已还,胃肠积滞渐化,舌苔黄厚渐轻,再“疏调胃肠,兼以导滞。
荆穗炭3克,葛根1.5克,黄连3克,赤芍6克,黄芩3克,炙草3克,焦山楂6克,二付
三诊
身热已退净,体温36.5℃,麻疹已愈,腹泄未作,昨目大便已正常,仅一次,夜间睡眠甚佳,指纹已降至风关,脉象濡滑。疹邪已愈,胃肠滞热亦轻,再以调理胃肠,以善其后,饮食寒暖千万小心,忌生冷荤腥之物。
蝉衣3克,僵蚕3克,黄连3克,焦麦芽6克。炙草3克,二付
四诊
诸恙皆愈,眠食如常,体温36.6℃,指纹脉象皆如常。停药慎食二周,避风凉,慎起居,以清淡饮食为消息善后之法。
[按],本例属麻疹合并肠炎,虽疹已透出,然洁不如法,必致内陷,则成逆证。故治疗宜将两顾。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清肠治痢。方选葛根芩连汤,一举两得,葛根有解肌透疹之功,芩连奏清肠止痢之效,加荆芥炭引入血分,仍具升和之力,焦三仙消导食滞,而除作痢之本,组方严密,投之即效。二诊、三诊均宗其法进退而愈。此案中值得玩味之处还在于强调忌口,不但病中忌之,病后嵌然当忌。先生嘱咐再三,用意至深。麻疹兼痢,全属滞热,是小儿常见之温病。经云“热病稍愈,当何禁之?曰: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凡温热病之治,例皆仿此。
医案解析
1. 病例特点与核心病机
患者:4岁男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主病:麻疹透发第四日。麻疹属温病范畴,疹毒外透为顺。
并发症:合并肠炎(痢疾)。下利日五六次,带脓血,腹痛气坠。
核心病机:疹毒未透与胃肠积滞并存,形成了“表里同病”的复杂局面。
麻疹邪热本应外透,但因饮食失当(多由家属疼爱,喂食不当所致),导致胃肠积滞,郁而化热,下迫大肠,酿成痢疾。
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会消耗正气,有导致疹毒内陷的危险(逆证)。
2. 辨证精要
赵师诊断极为清晰:“温热卫营合邪,疹毒特重,病中饮食失当,胃肠积滞蕴郁化痢”。
疹毒未透:遍体麻疹透发甚佳(此为佳象),但身热仍甚(38.5℃),手足心灼热,咳嗽,说明邪热尚盛,透发过程未完全结束。
里热成痢:大便脓血、腹痛气坠、舌苔黄厚、脉滑数尺实、指纹紫滞,均是胃肠湿热积滞的明证。
3. 治法与方药分析:表里双解,通因通用
面对表邪未尽、里热已成的局面,赵师确立了 “外以宣透其疹,内以泄化其滞” 的治法,双管齐下。
一诊方解(葛根芩连汤加味):
解肌透疹:葛根 为君药,既能解肌退热,助麻疹透发,又能升清止利。
清热燥湿止痢:黄芩、黄连 直清肠胃湿热,解毒止痢。
活血疏风透疹:荆芥穗炒炭,妙不可言。荆芥本可疏风透疹,炒炭后则兼入血分,能疏调气血,止痢而不留邪,仍具宣透之性,符合“陷者举之”的原则,防止疹毒内陷。
消食导滞:焦山楂 消食化积,活血散瘀,针对痢疾的根本原因——食滞。
调和诸药:生甘草。
全方表里同治,以清里为主,兼以透表。并非单纯止泻,而是通过清肠消滞来“通因通用”,给邪气以出路。
4. 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忌口!
赵师在案中反复、严厉地强调忌口,这是治疗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与用药同等重要。
原因:病本源于积滞,若再进食油腻、不易消化之物(如肉食、补品),无异于“抱薪救火”,必助长里热,加重积滞,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食复”)。
医嘱:“只吃点稀粥”,待病愈后“逐渐增些饮食”,并忌“生冷荤腥”。这保证了胃肠得到休息,药力能专攻病邪,而无新的积滞产生。
5. 疗效与善后
药后热退、痢减、神佳,说明里滞渐化,疹毒得以外透或清解。
三诊时热退疹回,以 蝉衣、僵蚕(升降散之意)轻清余邪,调理气机;黄连、焦麦芽 清余热、健脾胃,彻底扫清战场。
最终以停药慎食、清淡调理收功,完全遵循了《黄帝内经》“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的训诫。
启示与总结
表里同病,贵在双解:治疗并发症需统筹兼顾,抓住主次。本案表邪里实俱急,故用葛根芩连汤双解,法度严谨。
“通因通用”的运用:对于积滞热利,不能见泻止泻,而应通过清热导滞使其自然止息,否则会“闭门留寇”。
治小儿病,必先治家长:小儿的饮食调护完全取决于家长。赵师苦口婆心的告诫,是预防病情恶化和复发的关键,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用药轻灵,切中病机:药量虽小(符合小儿体质),但选药精准,如荆芥炭、焦山楂的运用,尽显功力。
这则医案不仅展示了治疗小儿麻疹合并症的思路,更深刻地揭示了 “治疗与调护并重” 的中医整体观念,对于临床处理所有外感热病(无论成人小儿)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