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完整呈现肺痈(大叶性肺炎)发展全过程及其分期论治的精彩医案。赵绍琴教授不仅展示了高超的临证技艺,更在按语中无私分享了其家传的肺痈四期治法,极具价值。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肺痈2(大叶肺炎)》
肺痈2(大叶肺炎)
姚某,女,56岁
初诊
发烧7~8天,体温38.3℃,咳嗽,头痛,咽红,痰吐不爽,曾服止咳糖浆、复方甘草合剂、咳必清、枇杷露等,咳嗽未减,身热不退,今晨咳嗽胸痛,吐脓血数口,味臭且粘,继则痰中带血,胸胁作痛。舌苔黄腻,质红且干,两脉弦滑而数,大便略干小便不多色黄,心烦口渴。此风温蕴热,互阻于肺,发为肺痈,可用千金苇茎汤法加减治之。
鲜苇茎60克,冬瓜子30克,桃仁10克,苦桔梗10克,薏苡米25克,生甘草10克,甜葶苈3克,犀黄丸6克(分两次药汁送下),二付
二诊
身热渐遢,体温37.5℃,咳嗽渐减而痰血亦轻,痰吐味臭,两脉弦滑略数,胸中时时作痛,舌红苔腻浮黄且干,肺痈重证,再以清肃化痰,逐瘀排脓。
鲜苇茎60克,冬瓜子30克,前胡3克,川贝母1O克,杏仁泥10克,桃仁10克,薏苡米25克,苦桔梗10克,生甘草6克,黛蛤散12克(布包),犀黄丸6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药汁送下),三付。
三诊
前方连进三剂,身热已退净,体温36.9℃。咳嗽大减,痰吐甚少,已无血脓臭味,自觉胸痛亦止,两脉弦滑,数象亦差,舌红苔腻略黄,饮食二便如常。改用活血化瘀,祛腐生肌之品。
鲜苇茎60克,桃仁6克,茜草10克,川贝母6克,薏苡米25克,赤白芍各18克,北沙参25克,犀黄丸6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药汁送下),三付
四诊
身热退而咳嗽亦止,脓血臭痰未再吐,胸痛已止,舌脉如常,病已向愈,议用平调脾胃为善后之计,不可骤用温补,以防死灰复燃,辛辣油腻亦忌。
茯苓10克,北沙参18克,生白术6克,炙甘草1O克,白扁豆10克,生熟薏米各12克,冬瓜皮子各15克,五付
五诊
药后诸症悉平,饮食二便正常,胸透亦已复常,脉软舌净。嘱其休息两周,即可恢复工作。
[按]:肺痈一症向来归于内科,其实当从温病治之。其为风温蕴热,互阻于肺,热壅成毒,发为痈脓。治用千金苇茎汤加味,其犀黄丸之用,最为得力,足补苇茎解毒之力不逮之缺憾。
肺痈之治,当辨其脓成与未成,溃与未溃,一般当分四期治之。赵师有家传四法,兹录之以备参考。
初期:肺痈未成,发热微恶风寒,兼有咳嗽,喘憋,痰多微黄,胸痛,苔薄黄,脉浮数。治以辛凉清解,肃肺化痰,可用:
薄荷3克,前胡6克,贝母12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黄芩10克,生石膏12克,鲜芦茅根各30克。
中期:壮热不恶寒,咳喘,痰黄稠,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泄热化湿,肃肺消痰,可用,
甜葶苈6克,前胡6克,黄芩10克,桑白皮12克,皂角6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银花15克,贝母10克,醒消丸6克(分二次服)
极期:壮热,咳喘胸痛,吐脓血痰,或脓臭痰,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清化痰热,活血通络,可用:
鲜芦根90克,冬瓜子30克,桃仁6克,苡仁30克,鱼腥草30克,甜葶苈3克,黄芩10克,皂刺3克,银花30克,犀黄丸6克(分二次服)
后期:余热不退,脓痰渐净,神疲气短,苔薄质红而瘦,脉细弦小数。治以甘寒养阴,活血通络,可用:
南北沙参各30克,麦冬10克,见母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生黄芪12克苡仁30克,赤芍10克,地骨皮10克,桑白皮10克,丹皮10克。
医案解析
1. 病例特点与核心病机
患者:中年女性。
病程:初起感冒发热,误用止咳敛邪之药(各种止咳糖浆),导致邪气不得外透,闭郁于肺,郁而化热,炼液成痰,热壅血瘀,终致成痈溃脓。
核心病机:风温蕴热,互阻于肺,热壅成毒,肉腐血败。
2. 辨证与治法演进:清晰的四期论治
此案的治疗过程完美体现了赵师家传的肺痈四期治法:
初诊(极期):患者就诊时已见“吐脓血数口,味臭且粘”,此为肺痈已成并已溃破的标志,属极期。
治法:清热解毒,逐瘀排脓。
方药:
核心方:千金苇茎汤(鲜苇茎、冬瓜子、薏苡仁、桃仁)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加强排脓:桔梗、甘草(桔梗汤)宣肺利气,祛痰排脓。
泻肺清热:甜葶苈子泻肺中壅滞。
王牌专药:犀黄丸。此为治疗关键,其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痰散结之力极强,专为痈疽重症而设。
此方组合,重在祛邪排毒,力道迅猛。
二诊(极期-恢复期过渡):热渐退,痰血减,但脓毒未清。
治法:继用清肃化痰,逐瘀排脓。
方药调整:在前方基础上,加入前胡、杏仁、川贝、黛蛤散增强化痰止咳之力;加入三七粉活血止血,针对痰中带血,体现了“活血止血”的妙用。
三诊(恢复期):热退净,臭痰大减,主症已平。主要矛盾转为瘀血未净与阴液已伤。
治法转折:由猛攻转为清养,活血化瘀,祛腐生肌。
方药分析:
保留苇茎、桃仁、薏苡仁清解余邪。
赤白芍:白芍养血敛阴,赤芍凉血散瘀,一收一散,调和气血。
北沙参:益气养阴,扶助正气。
茜草:凉血活血。
继续使用犀黄丸、三七粉清除深部残余脓毒瘀血。
此阶段用药最为精妙,既不清热过头,也不滋补太早,重在“化腐生肌”,清理战场。
四、五诊(善后期):邪已尽去,当调养脾胃,恢复生化之源。
治法:平调脾胃。
方药:茯苓、白术、炙甘草、白扁豆、薏米健脾益气渗湿;北沙参养肺阴;冬瓜皮子轻清余热。
重要告诫:“不可骤用温补,以防死灰复燃”。此为温病善后之要诀,防止过早用参、芪等温补之品,助长余热。
3. 赵师家传肺痈四法精要(按语精华)
此家传四法是本案的升华,提供了治疗肺痈的完整框架:
初期(未成脓):治以 “辛凉清解,肃肺化痰” 。关键在于“透邪”,忌用止咳敛邪之品。用薄荷、前胡、芦根等宣透之药。
中期(酿脓期):治以 “泄热化湿,肃肺消痰” 。热势更盛,加入葶苈子、皂角、桔梗等强力泻肺排痰之品,并开始使用醒消丸(类似犀黄丸)解毒散结。
极期(溃脓期):治以 “清化痰热,活血通络” 。重用芦根、冬瓜子、鱼腥草、银花等清热排脓,必用犀黄丸攻毒,并可用皂刺穿透排脓。
后期(恢复期):治以 “甘寒养阴,活血通络” 。用沙参、麦冬养阴,但仍需配伍赤芍、丹皮清透余热,黄芪托毒生肌需谨慎使用,防其温补助热。
启示与总结
切忌“见咳止咳”:本案起因即是误用止咳药关门留寇。治疗外感咳嗽,尤其是初期,必须以宣透为先。
分期论治是成功关键:肺痈不同阶段,病机侧重不同,治法方药必须随之转变,层次分明。
犀黄丸/醒消丸的运用:对于痈疽毒盛之证,此类成药力专效宏,是汤药难以替代的,体现了赵师善于运用专药的特点。
善后调理关乎预后:“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恢复期清淡饮食、平调脾胃至关重要,是防止复发的保证。
这则医案及其所附的家传心法,构成了一个治疗肺痈的完整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