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儿外感咳嗽误治案,赵绍琴教授仅用轻灵数味药,三剂而愈,生动体现了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核心思想。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咳嗽1(支气管炎)》
咳嗽1(支气管炎)
钟某,男,2岁半
初诊
阵阵呛咳,喉间痰鸣,夜间为甚。病由感冒而起,历经半年未愈,迭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西药抗生素,镇咳剂,中药小儿清肺、蛇胆川贝、止咳枇杷等,服之甚多,又曾服中药汤剂益气健脾等。近日咳嗽增重,纳食减少,面色暗滞,指纹色红,脉象滑数。此肺家郁热,因服寒凉被遏,致肺失宣降,上逆为咳。先用宣肃化痰方法,肺气宣,郁热散,其咳自止。
苏叶子各6克,前胡6克,白前6克,浙见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6克,茅芦根各10克,五剂。
二诊
上药服至三剂,咳嗽全止,喉间已无痰声。继用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以和胃气。又服5剂,纳食大增而痊。
[按]:小儿感冒咳嗽,本可一药而愈,奈何迁延半年之久,大概皆惑于炎症之说,而频用寒凉之剂,或滥用西药抗生素。或家长不知,听任患儿恣食冷饮,致肺中郁热被遏,不得宣散,故久咳不已。《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咳嗽一症,肺之疾也。患咳者,勿令受寒冷刺激,勿恣食冷饮食物,勿服寒凉之药。治咳之要,以宣散为主,故曰宣肺止咳。此治感邪咳嗽之法,内伤虚咳不在其例。
医案解析
1. 病例特点与前期误诊分析
患者:2岁半男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病程:感冒后咳嗽,迁延半年不愈。
前期治疗:
西药:抗生素(多属寒凉)、镇咳剂(强行抑制排邪反应)。
中成药:小儿清肺液、蛇胆川贝液、止咳枇杷露等,多为寒凉清热或敛肺止咳之品。
中药汤剂:益气健脾(误以为久病必虚,过早补益,易闭门留寇)。
误治后果:患儿本为外感后肺气郁闭,邪热未清。大量寒凉药物不仅未能透邪外出,反而冰伏气机,将邪气郁闭在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严重失常,故而咳嗽不止,痰鸣有声。面色暗滞即是气机不畅之象。
2. 赵师辨证精要
赵师一语道破天机:“此肺家郁热,因服寒凉被遏,致肺失宣降,上逆为咳。”
病机:肺有郁热,气机被遏。(非虚证,乃实证)
关键: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
3. 治法与方药分析:宣肃化痰
治法高度聚焦:“宣肃化痰”。目的不是“止咳”,而是恢复肺的生理功能。
一诊方解:
宣发肺气(解郁散邪):苏叶、前胡。苏叶辛温芳香,能宣散肺中寒郁,打开被寒凉药“冰伏”的毛孔和气机,是解郁的关键。
肃降肺气(化痰止咳):苏子、白前、杏仁、枇杷叶。这一组药负责降气、化痰、平喘,引导肺气下行。
清热化痰:浙贝母。清化热痰,针对“郁热”的病根。
清热生津:茅根、芦根。性寒但不滋腻,能清肺热、生津液,且利小便,给热邪以出路,并防止宣散药物过于温燥。
全方药味精简,力专效宏,无一味药直接“止咳”,而是通过 “宣、降、清、化” 来恢复肺的职能,咳嗽自止。
二诊善后:
咳嗽止后,加 焦三仙 健脾消食。这是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调理脾胃可以杜绝痰湿的产生,防止咳嗽复发,也符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4. 医嘱与按语的深刻启示
赵师在按语中的告诫极为重要,点明了现代治疗小儿咳嗽的普遍误区:
误区一:惑于“炎症”,滥用寒凉。认为咳嗽就是“上火”、“肺炎”,大量使用清热药和抗生素,极易冰伏邪气。
误区二:恣食冷饮。生冷之物直接损伤肺阳,加重气机凝滞。《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这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核心治法:“治咳之要,以宣散为主”。对于外感咳嗽,首要任务是开通邪气外出的道路,“宣肺止咳” 才是正法。
启示与总结
治咳不止咳:中医治疗咳嗽,关键在于恢复脏腑功能,而非单纯抑制症状。强行镇咳等于关门留寇。
慎用寒凉:尤其是外感初期和中期,一定要辨清是否有表邪郁闭,切忌一见咳嗽就用寒凉清肺或川贝类敛肺药。
小儿调护重于药:保护小儿免受寒凉刺激(包括冷饮、寒凉药物),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服药。家长的护理观念直接决定疗效和预后。
用药贵在轻灵: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用药只需轻轻拨动气机即可,切忌用大量重剂蛮补蛮攻。
这则医案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乃至成人咳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纠正常见治疗误区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