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中医属“咳血”、“咯血”范畴)的精彩医案,展现了赵绍琴教授在治疗血证时“不止血而血自止”的高超思路,深刻体现了中医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独特理念。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咳血(支气管扩张)》
咳血(支气管扩张)
付某某,女,43岁
初诊
喘咳经常发作,晨起咯痰甚多,痰中带血。病已10年。经某医院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近一月来咳嗽不止,动即作喘,咳吐大量白痰,痰中带血,有时吐出鲜血盈口。脉象弦滑数,右寸脉大,接之空豁,舌红苔白浮黄。热郁在肺,络脉受伤,肃降肺气以止其咳,凉血清营以止其血。
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川贝母10克,前胡6克,百部6克,茜草10克孙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黛蛤散6克(包煎),七剂
二诊
药后咳嗽渐减,吐血未止,咯痰仍多,再以肃降化痰方法,兼以止血。
旋复花10克,批杷叶10克,杏仁10克,浙川贝母各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生地榆10克,小蓟10克,黛蛤散6克(包煎),茅芦根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七付
三诊
咯血渐减而未全止,咳嗽时作,吐痰色白,舌红苔白,脉数而虚,气火上炎之势渐平,仍以再法进退。
旋复花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桑自皮10克,地骨皮10克,茜草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四诊
咳血已止。再以肃肺方法。
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川浙贝母各10克,小蓟10克,茅芦根各10克,百部10克,焦三仙各10克,山药10克,香稻芽10克,七付
药后诸症已愈,纳食增加,嘱其慎起居,多锻炼,增强体质,以防复发。
[按]: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云:“宜降气不且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赵师此案治法即以宣肺降气止咳化痰为主,兼以凉血化瘀止血。用药看似平淡,实际效果甚好。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
病史:喘咳10年,近期加重伴咯血。病程日久,提示本虚(肺气阴两虚);但近期发作,咯痰量多、血色鲜红,提示标实(热、痰、瘀)为主。
核心病机:热郁于肺,灼伤肺络,迫血妄行。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故咳喘;热邪灼伤血络,则咯血;热灼津液为痰,故痰多。
关键脉象:右寸脉大,按之空豁。右寸主肺,脉大空豁,是肺经郁热上冲(大)与长期耗伤导致肺气阴不足(空豁)并见的复杂表现,点明了本病虚实夹杂的本质。
舌象:舌红苔白浮黄。舌红为热,苔白浮黄提示热邪尚未完全深入血分,仍与气分痰浊交织。
2. 治法与方药分析:降气化痰为主,凉血化瘀为辅
赵师的治法完全遵循了明代医家缪仲淳的“吐血三要法”,即: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一诊(降气止咳,凉血清营):
降气化痰以治本:旋复花、枇杷叶、杏仁、前胡 降肺气,止逆气;浙贝母、川贝母、黛蛤散 清热化痰。这才是治疗咳血的根本。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逆,血不致随之上溢。此即“宜降气不宜降火”(非不用寒凉,而是不以苦寒直折为主)。
凉血化瘀以治标:茜草、小蓟、茅根、芦根。茜草、小蓟既能凉血,又能活血散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此即“宜行血不宜止血”(不止之止,是为大止)。茅根、芦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而不黏腻。
全方重心在于恢复肺的肃降功能,而非堆砌止血药。
二诊 & 三诊(加强清肺,兼以止血):
咯血未全止,加入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 清泻肺中伏火;加入 三七粉 增强活血止血、化瘀生新之力,是“行血以止血”的典范药物。生地榆 增强凉血止血之效。四诊(善后调理):
血止后,转而以 杏仁、枇杷叶、浙贝、川贝 继续肃肺化痰,清除余邪;用 焦三仙、山药、香稻芽 健脾和胃,扶助后天,以固其本。
3. 医嘱的深意
“慎起居,多锻炼,增强体质,以防复发”。支气管扩张症极易复发,增强患者自身正气(免疫力)是防止复发的根本,这与现代医学强调的预防感染、加强营养和支持疗法理念相通。
启示与总结
治血先治气:治疗肺络损伤之咯血,降气是第一要义。气为血之帅,气降则血降。单纯止血,易致“闭门留寇”,使离经之血成瘀,郁而化热,反复出血。
“行血以止血”:这是中医治疗血证最精妙的智慧之一。选用具有活血作用的止血药(如茜草、三七),或配伍活血药,使血脉通畅,新血得归经,则出血自止。避免了血止留瘀之弊。
辨清标本虚实:本案虽见大出血的标急之象,但赵师洞察其本在于“热郁肺气不降”,故坚决以降气化痰为主,稍佐凉血,并未因见血而惊慌失措,大量使用收涩止血之品,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
活用古法,不泥于古:完美地将缪仲淳的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用药轻灵平和而效专力宏。
这则医案是中医治疗慢性、复杂性出血性疾病的典范,其思想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支气管扩张,对于其他原因所致的咳血、吐血乃至其他部位的出血,都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它教导医者,面对出血证,需有“见血休治血”的更高层次的辨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