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治疗“寒包火”型失音的经典医案,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轻灵、疗效之迅捷,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至高境界。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失音1(声带息肉)》
失音1(声带息肉)
高某,男,10岁,学生,于1992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平素经常咽喉疼痛,1992年1月30日因暴饮寒凉后突然声音嘶哑,继而说不出话来。某医院用大量抗生素、喉症丸、六神丸等治疗均无效,后经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现除失音外,伴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咳嗽有白痰,饮食不佳,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润滑,脉浮滑且数,沉取略细。检查:咽红,两扁桃体肿大,心肺(一),白细胞8×10 9/l。证属内热蕴郁,寒邪外袭。治以宣肺疏化,清热利咽。
处方:苏叶10克,前胡6克,浙见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瓜萎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3剂后,暗哑开始好转,能说出话来,7剂服完,声音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如常,余症皆减,再以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饮食当慎。
[按];此患者豪有郁热,又困暴饮寒凉,形成寒邪包热,壅遏肺金,肺失宣肃,故声音嘶哑,甚则失音。再以大量抗生素以及寒凉的喉症丸、六神丸之属,导致凉遏其邪,增重其郁,邪无外出之门,而使喑哑久治不愈。故赵老用苏叶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前胡宣散肺经之郁热;浙贝母、枇把叶、瓜萎清泻肺热,又能止咳祛痰散结;茅芦根清热宣肺利咽喉又能润肺;杏仁、苏叶宣肺祛痰以畅气机;焦三仙,水红花子祛中焦脾胃之积滞浦药相须伍,肺气得宣,外寒得散,郁热得清,气机得畅,咽喉得利,声音自复。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前期误治分析
患者:10岁男童,阳气偏盛之体。
病史:平素经常咽喉疼痛 → 提示体内本有郁热。
诱因:暴饮寒凉 → 外寒突然侵袭。
病机形成:内热之体,猝遭寒凉。寒邪在外,束闭毛孔,使体内的郁热无法正常宣散;热邪在内,被寒邪包裹,郁遏于肺与咽喉。这就形成了 “寒邪包热”(或称“寒包火”) 的格局。肺气被寒热交杂之邪壅遏,宣发肃降失常,咽喉为肺之门户,故声门开合不利,发为失音。
误治分析:前医大量使用抗生素、喉症丸、六神丸,皆属寒凉之品。此举无异于 “雪上加霜” ,进一步冰伏气机,使外寒更闭,内热更郁,邪气无路可出,故久治不愈。
2. 赵师治法精要:开散寒邪,清宣郁热
赵师的治法可以概括为:“宣肺疏化,清热利咽”。核心在于 “宣” 和 “散” ,给被闭郁的邪气以出路。
开宣肺气,发散风寒:
苏叶:辛温芳香,力能宣散肺气,发散在表之寒邪,是打开闭郁之门的“钥匙”,为君药。
前胡:既助苏叶宣散,又能降气化痰,宣散之中兼有肃降。
肃降肺气,清热化痰:
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止咳化痰。
浙贝母、瓜蒌:清热化痰,散结利咽。
清热生津,利咽通窍:
茅根、芦根:甘寒轻清,能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液,利咽喉而不滋腻,给内郁之热以清透之机。
消食导滞,以绝痰源:
焦三仙、水红花子:小儿“脾常不足”,易生积滞,积滞化热可助长内火。此二药健脾消食,切断生痰生热之源,体现了“治肺不忘治脾”的整体观。
3. 方义总结与起效关键
全方药味精简,但配伍精当:
苏叶(温散) 与 茅芦根(寒清) 相配,解表清里,寒温并用。
宣散(苏叶、前胡) 与 肃降(杏仁、枇杷叶) 同施,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治上(肺咽) 与 治中(脾胃) 兼顾,标本同治。
起效的关键在于使用了 苏叶 这味温宣之药。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被寒凉药物“冰伏”的肌表和肺窍。一旦气机得宣,被围困的郁热自然得以透散,肺复其职,声音自复。这正是“火郁发之”理论的完美应用。
启示与总结
切忌见炎消炎:咽喉不适、失音,不能一概归于“上火”而滥用寒凉。必须辨清表里、寒热、有无外邪闭郁。
“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对于内热被外寒或凉药遏阻的“郁热”证,治疗的首要法则是“发之”、“散之”,而不是“清之”、“泻之”。本案是此法则最生动的写照。
小儿调护至关重要:本案病起于“暴饮寒凉”,这是家长需要极度警惕的。小儿阳气旺盛,但脏腑娇嫩,过食冷饮直接损伤肺脾之阳,极易导致此类疾病。
用药贵在轻灵:治疗上焦肺系的疾病,尤其是小儿疾病,当用轻清宣透之品,药量不宜过重,旨在拨动气机,而非蛮补蛮攻。
这则医案深刻地警示我们,中医辨证论治是活的灵魂。失音不治喉,而从宣肺散寒、清化郁热入手,仅用三剂药便让沉默了近三个月的孩子重新发声,其背后的理论深度和临床智慧,值得反复揣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