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运用“升降散”治疗情志所致功能性失音的绝佳案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赵绍琴教授从“郁”论治、调畅气机的学术思想。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失音2(癔病性失音)》
失音2(癔病性失音)
张某,女,38岁,农民,1988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之前,因与邻居发生口角,第2天清晨起床发现失音,不能发声,急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癔病性失音”,经用西药、中药、针灸、诱导等方法治疗均无效。现病人心烦急躁,夜寐不安,纳食不佳,头目眩晕,胸胁胀痛,大便干结,舌红起刺,苔白且干,脉弦滑且数。证属肝经郁热,气机不畅。治阻调畅气机,清泻肝经郁热之法。饮食宜清淡。
处方: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1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苏叶梗各6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5剂,水煎服。
二诊
据其爱人转述,患者囤欲病速愈,第1天连服两剂,昨上大便泄泻5~6次,便物奇臭难闻,夜寐较安。第2天起床发出咳嗽声,并能说出话来,5剂服完,声音完全恢复正常,余症皆除。再以上方7剂,以固其效。
[按]:本患者素有肝经郁热,加之与邻居发生口角而致肝气郁结,气机闭塞不通,升降失常,清浊不分而致喑。赵老用升降散加味,以升清降浊,宣散郁结,调理人体之气机升降。方中咀蝉衣透散郁热之邪;姜黄行气散郁;僵蚕轻浮升阳,清热解部,化痰散结;大黄攻积导滞。再配以柴胡、黄芩、川楝子、苏梗舒调气机,清肝经郁热;茅芦根、苏叶宣肺利咽;焦三仙、水红花子健脾和胃。诸药相伍,三焦气机宣畅,内郁之邪自能外达,声音亦自复。诸症皆除。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病机剖析
诱因:与邻居发生口角(情绪剧烈波动,肝气骤郁)。
症状:
主症:失音(无法发声)。
兼症:心烦急躁、夜寐不安(郁热扰心);胸胁胀痛(肝经循行部位,气滞不通);头目眩晕(气郁化火,上扰清窍);大便干结(腑气不通,郁热内结);纳食不佳(肝气横逆犯脾)。
舌脉:舌红起刺(郁热深重),苔白且干(提示津液未大伤,但气机闭塞),脉弦滑且数(弦主肝郁,滑主痰郁,数主热郁)。
核心病机:肝经郁热,气机闭塞。患者情志不遂,暴怒伤肝,导致肝气骤然郁结。气机贵在流通,一旦郁闭,则升降出入之机全停。咽喉为气机升降之要道,气闭则声户不开,故突然失音。此非喉器之病,乃气机之病。
2. 治法精要:调畅气机,清泻郁热
赵师的治法核心在于 “调畅气机” ,而非简单地清热利咽。旨在恢复全身气机的升降流通,气通则声自出。
3. 方药分析:升降散加味——拨动气机的枢纽
本方以 升降散(蝉衣、僵蚕、姜黄、大黄) 为核心,堪称治疗“郁热”证的第一方。
升降散解析:
僵蚕:味辛苦气薄,能升清阳,散郁火,化痰结。其性轻浮,能引药势上行。
蝉衣:甘寒,能宣散风热,透达郁热,利咽开音。
姜黄:辛苦温,能行气破瘀,通行气血,横行肢臂,宣散郁结。
大黄:苦寒,能降浊阴,泻热通便,推陈致新,给郁热以出路。
四药合用,一升一降,一散一泻,犹如重新启动了一个停滞的轮轴,使周身壅滞的气血津液重新开始流通运转。
加味药物解析:
疏肝清肝:柴胡、黄芩、川楝子。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直捣病位(肝经)。
宣肺利咽:苏叶、苏梗、茅根、芦根。苏叶梗宣通气机,利咽宽胸;茅芦根轻清宣透,清热利咽,兼顾肺窍。
健脾消导:焦三仙、水红花子。疏调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畅则全身气机易通。
4. 起效关键与反应分析
关键动作:患者“第1天连服两剂”。因病重药轻,故加重药力,体现了“有故无殒”的原则。
治疗反应:“大便泄泻5~6次,便物奇臭难闻”。这是药已中病的“瞑眩”反应!大黄推荡积滞,郁结日久的热毒痰浊从大便而解,此为 “釜底抽薪” 之法。腑气一通,全身气机随之畅达。
疗效:郁热得泻,气机得畅,咽喉之门自开,故次日即能发声。诸症随之而解。
启示与总结
失音非独治肺:本案失音病位在肝,病机在“郁”。拓展了中医治疗失音的思路,即“五脏皆令人喑,非独肺也”。
“火郁发之”的延伸:对于深重的郁热,不仅要用“发之”(蝉衣、僵蚕)的方法,有时更需配合“泻之”(大黄)的方法,给邪气最直接的出路。
情志病的治疗之道:情志致病,首犯气机。治疗当以 疏调气机 为第一要义。升降散是调畅全身气机的绝佳方阵。
注重中焦枢纽:无论病在何经,调畅脾胃气机都是打通全身气机的关键环节。
辨证精准,用药果断:赵师辨证为郁热实证,故敢于使用大黄,且患者一日两剂,终获奇效。这体现了“方对证,喝口汤;不对证,用船装”的辨证精神。
这则医案精彩地演示了如何通过疏通全身来治疗一个局部的功能性疾病,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完美结合,对于临床治疗各种功能性疾病、情志病具有极高的启发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