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治疗慢性虚性失音的典范医案,展现了赵绍琴教授在治疗阴虚证时“滋阴不忘调气”的独到学术思想。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失音4(慢性喉炎)》
失音4(慢性喉炎)
王某,女,36岁,中学教师
1991年4月4日初诊
患者声音嘶哑,时轻时重已半年余。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喉炎、声带肥厚”,先用胖大海有效,后来亦无济于事。曾用中药汤剂、清音丸、六神丸以及抗生素等效果不明显。现咽干且痒,声音嘶哑,咳嗽痰少,心烦梦多,腰膝酸软,大便干结,舌红苔白且干,脉细数。证属肺肾阴虚,治宜滋补肺肾之阴,以复其音。处方:沙参10克,天麦冬各10克,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浙贝母10克,桔梗10克,前胡6克,苏叶6克,瓜萎20克,枇杷叶10克,5剂,水煎服。嘱其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晨起走路1~2小时,注意禁声。
二诊
服药后,上午声音清亮,下午仍暗哑明显,轻度咽干,夜寐不安,再以前法进退。处方;沙参20克,天麦冬各10克,生熟地各15克,山药10克,阿胶10克(烊化),五味子10克,浙贝母10克,芦根10克,白芷6克,苏梗6克,焦麦芽10克,7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声音恢复,喑哑消失,饮食二便正常,夜寐较安,余症皆去。再咀上方10剂,分两周服用,以巩固疗效。
患者于1991年7月3日,又带病人来看病告知,一直授课,失音未复发,并坚持早晚锻炼,清淡饮食。
[按]:此患者系中学教师,由于发音过多,声带运用过度,耗伤肺阴,日久而致肾阴亦亏。肺脉通会厌,肾脉挟舌本,肺肾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其濡养,而喑哑咽干,甚则失音。
肺气不清,则干咳少痰;阴虚生内热,虚火扰动心神,则心烦梦多;肾虚精亏,则腰膝酸软,舌红且干,脉细数,大便干结,均为阴亏有热之象。赵老治以滋补肺肾之阴,使金水相生,水源不竭。方中先以苏叶、前胡、桔梗、枇杷叶宣肺通窍,调畅气机;沙参、麦冬、天门冬、生地黄滋肺阴清肺热;五味子生津敛肺气;渐贝母宣肺软坚散结;瓜萎润肺宽中通便。待喑哑取效后,再以生熟地、山药滋补肾阴,阿胶养阴润肺;苏梗宣畅气机,芦根宣肺生津润喉利咽,麦芽健脾。赵老更妙用白芷,白芷虽为驱风药,但性滑润i使大队滋补之品补而不腻,调和诸药,又能载药上达于咽喉。因此诸药相配,取效甚佳。
又[按]:失音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内经》名目“疳”或“暗”,《医学正传》则称“喉喑”,因肺脉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会厌者,音声之户也”(《灵枢?忧恚无言》)。本病虽属声遭、喉咙的局部疾患,实与啼肾有密切关系,因此古人有“金水相生,病在肺肾”之说。《直指方》曰:“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前人叶天士则譬作:“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其病因当有内伤、外感之分,其病机应有虚实之不同。故张景岳说:“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内夺而暗也”其辨证施治,当以病势的缓急,一般分为暴喑、久喑两大类。大抵暴喑者,多因风寒客热壅遏而致窍闭,其病属实,治当宣散清疏;久暗者,多因阴血耗伤,精气内夺而喑,其病属虚,治当清润滋养。
从目前临床所见,失音一症的病机属实者多而属虚者少。实者乃邪气阻滞,肺气失宣,金实则不鸣,治以宣肃散邪为主,邪去则金鸣;虚者精气内虚,金破亦不鸣,治以滋填为法,佐以宣畅肺气,亦不宜纯补蛮补,如上案用金水相生之法,仍须佐苏叶、枇杷叶、前胡、桔梗、浙贝母,即是例证。此外还须注意:
(1)失音的治疗,始终要注意气机的调畅,赵老常说:“治病之要,调畅气机”
(2)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赵老治病非常重视脾胃之气的升降,胃气降浊气下行,有助于脾气的上升,有利于失音的康复。
(3)失音的治疗,饮食调养至关重要。如饮食寒凉,则闭郁肺气,甜食壅塞气机,辛辣刺激食物则助热邪伤阴液,都不利于暗哑的恢复。因此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互配合,才可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
患者:36岁教师,职业特性是用嗓过度,易耗伤肺阴。
病程:半年余,时轻时重。久病多虚。
症状:
主症:声音嘶哑、咽干且痒。
全身兼症:咳嗽痰少(肺阴亏虚,虚火灼津);心烦梦多(阴虚火旺,扰动心神);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腰府失养);大便干结(津亏肠燥)。
舌脉:舌红苔白且干(阴亏有热),脉细数(细为阴虚,数为虚火)。
核心病机:肺肾阴虚,喉窍失濡。肺阴亏虚,清肃不行;肾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咽喉既失肺气之宣通,又失肾液之濡润,故而成喑。此即“金破不鸣”。
2. 治法精要:滋补肺肾,佐以宣畅
赵师的治法可以概括为:“滋补肺肾之阴,以复其音”。但其用药绝非单纯蛮补,而是寓通于补,体现了高超的用药技巧。
3. 方药分析:金水相生,宣畅气机
一诊(滋肺阴,宣肺气):
滋补肺阴:沙参、天冬、麦冬、生地 甘寒养阴,滋补肺肾,清热润燥。
收敛肺气:五味子 酸收敛肺,生津止渴,防止肺气耗散。
宣畅气机(关键所在):苏叶、前胡、桔梗、枇杷叶。在大量滋阴药中,加入轻量的宣肺利气之品,目的是防止滋腻壅滞气机,使滋阴之药能布达于上,润泽喉窍。这是“于补中寓泻”的智慧。
化痰散结: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针对“声带肥厚”的病理产物。
润肠通便:瓜蒌 宽胸润肺,滑肠通便,使腑气通而肺气降。
疗效特点:“上午声音清亮,下午仍暗哑”。上午阳气升发,借助药力,津液暂能上承;下午阳气渐衰,阴液不足的本质显现,故声哑依旧。这说明一诊方滋阴之力尚不足以完全涵养。
二诊(肺肾同治,力大增液):
针对一诊后效不巩固,加强滋补肾阴的力量,以求“金水相生”。加大滋阴力度:沙参增量,并加入 熟地、山药、阿胶 等血肉有情之品,大力填补肾阴,从根源上滋水之上源。
继续宣畅气机:保留 苏梗(代苏叶,偏于理气),并加入 白芷。此药运用极妙:白芷辛温芳香,性虽温但质润,不仅能引诸药上行头面咽喉,更能宣通窍络,其辛散之性可制约大量滋阴药的壅滞之弊,使其补而不腻。
健脾和中:加入 焦麦芽,保护脾胃运化功能,使滋阴之品能被有效吸收。
此方组合,滋补之力远胜一诊,且因有苏梗、白芷之宣通,麦芽之运化,故能补得进去,补而有效。
4. 医嘱的深远意义
“晨起走路1~2小时,注意禁声,饮食清淡”。这三条医嘱与药物同等重要:
晨起走路:早晨阳气升发,散步可助人体阳气生发,气机流通,有利于津液的输布。
禁声:减少喉窍的损耗,让损伤的声带得以修复。
饮食清淡:保护脾胃,防止助湿生热,阻碍气机。
启示与总结
虚证失音,忌蛮补壅补:治疗阴虚失音,不能堆砌一堆滋阴药了事。必须考虑到“虚”可能伴随的“滞”(气机不畅),一定要在滋补药中佐以轻宣透达、调畅气机之品(如苏叶、桔梗、白芷),否则药物无法到达病所,反而徒增壅滞。
肺肾同治,金水相生:慢性喉炎久病及肾,需从肺肾两脏入手,肺阴得滋则源清,肾阴得填则根固,上下同治,疗效才能巩固。
引经报使药的运用:白芷 的应用是画龙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赵师用药之灵巧。它成功地将滋补之药力引至咽喉病所。
综合治疗优于单纯用药:成功的疗效 = 正确的方药 + 精准的医嘱(休声、锻炼、饮食)。本案患者能坚持锻炼和清淡饮食,是最终痊愈且不复发的重要保障。
这则医案深刻地揭示了治疗慢性虚性疾病的要诀:“补虚勿忘实,填精必调气”。赵绍琴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为我们展示了如何灵动地驾驭滋阴之法,而非呆滞地堆砌阴药,这对于临床治疗一切慢性虚损性疾病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