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治疗慢性鼻炎(鼻鼽)独特思路的精彩医案,其核心在于“宣通肺气,涤浊散热”而非单纯清热,为我们治疗慢性炎症提供了典范。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鼻鼽(肥厚性鼻炎)》
鼻鼽(肥厚性鼻炎)
赵某某,女,35岁
初诊
自述患鼻炎五年余,经某医院五官科检查诊断为肥厚性鼻炎。终日鼻塞,浊涕长流,张口呼吸。脉象滑数,舌红苔黄,热在肺胃,先用清宣方法。
辛荑花10克,苍耳子10克,白芷6克,黄芩6克,前胡6克,苏叶子各1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焦三仙各10克,茅芦根各10克,七付
二诊
近日感冒,鼻塞流涕,咳嗽痰多,脉仍滑数,舌红苔黄,热郁于内,仍用宣肺化痰,清热止浊方法。
苏叶子各10克,前胡6克,牛蒡子10克,白前6克,百部6克,辛荑花10克,苍耳子10克,黄芩6克,白芷6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三诊
药后咳嗽已愈,咯痰大减,惟鼻塞流涕尚在,热郁未清,仍用前法进退。
辛荑花10克,苍耳子10克,白芷6克,黄芩10克,川楝子6克,前胡6克,白前6克,牛蒡子10克,七付
四诊
鼻塞较前减轻,大部时间用鼻呼吸不感困难,时有如物堵塞之感,药已见效,前法增损。
辛荑花10克,苍耳子10克,白芷6克,防风6克,黄芩6克,茅芦根各10克,沙参10克,七付。
五诊
鼻塞已通,时有浊涕流出。肺家郁热尚未全清,脉象滑数,舌红苔黄,仍用宣肺涤浊方法。
辛荑花10克,苍耳子10克,白芷6克,荆芥6克,牛蒡子10克,冬瓜子10克,苏叶10克,芦根10克,桔梗10克,七付
患者依上方续服一个月,鼻塞流涕皆愈。半年后患者前来医治他病,询之鼻炎未复发。
[按]:肺开窍于鼻,故鼻之病多从肺治。鼻塞浊涕者多为肺热;鼻塞清涕者多为肺寒。本案鼻塞浊涕黄稠,脉象滑数,舌红苔黄,显然肺热之象。肺热宜清,然不可寒凉直清,因寒则涩而不流,恐闭塞气机,致郁热反难散出。故治宜宣清结合。本案前后五诊,方中皆用辛荑花、苍耳、白芷,此三味辛香通气上达,升清气于头面,亦清阳出上窍之意;又用前胡、杏仁、枇杷叶等开宣肺气,肺气开Ⅲ4郁热易散}又用苏子、浙贝母、冬瓜子等化痰涤浊,使热无依附之邪则易祛;其余苏叶、防风、牛蒡子、桔梗、白前、百部、焦三仙、茅芦根、黄芩等各对症选用,加减出入。无非宣通肺气,祛除有形浊邪,则热自易散。不专以清热立论,此赵师辨治鼻病之大法也。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
病史:肥厚性鼻炎五年余,病程日久。
症状:鼻塞、浊涕长流(核心症状)。提示鼻窍壅塞,内有浊邪。
舌脉: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这是肺胃郁热的确凿证据。黄涕、苔黄、脉数均主热;滑脉主痰湿壅盛。
核心病机:肺气郁闭,郁热内蕴,痰浊壅塞鼻窍。肺开窍于鼻,肺气本应宣发肃降。肺气被郁热痰浊壅遏,失于宣发,则鼻塞不通;邪热煎灼津液,则流黄浊涕。
2. 治法精要:清宣结合,以宣为主
赵师的治法可以高度概括为:“清宣方法” 或 “宣肺化痰,清热止浊”。
其最核心、最独特的思想在于:“肺热宜清,然不可寒凉直清,因寒则涩而不流,恐闭塞气机,致郁热反难散出。故治宜宣清结合。”
这意味着,治疗的重点不是用大量黄连、黄芩等苦寒药去“灭火”,而是通过 “宣通” 气机,给郁热和痰浊以出路,热随浊泄,其热自散。
这是一种“疏通”而非“镇压”的策略,非常高明。
3. 方药分析:辛香通气为帅,清化降浊为辅
通观五诊处方,组方规律清晰可见:
核心阵容(贯穿始终):辛夷花、苍耳子、白芷。
此三味药辛香温通,质地轻清,善上行头面,专通鼻窍,是治疗鼻塞不通的“专药”和“引经药”。它们的作用是 “升清气于上窍” ,强行打开被壅塞的鼻窍,为后续清热化痰药力开辟道路。
宣降肺气组:前胡、杏仁、枇杷叶、苏叶、桔梗、牛蒡子等。这些药旨在恢复肺脏本身的宣发肃降功能,肺气通调则鼻窍自利。
清热化痰组:
清热:黄芩(清上焦肺热)、茅根、芦根(甘寒清热生津,不碍邪)。
化痰:浙贝母、苏子、冬瓜子等化痰涤浊,清除鼻窍中的病理产物(浊涕)。
健脾消导组:焦三仙。多次出现,体现了“肺病治脾”的思想。脾胃为生痰之源,健脾助运可杜绝痰浊再生。
4. 治疗节奏与变化
初诊~三诊:以攻邪为主,大力宣通,清化热痰。兼有感冒时,随证加入解表之品。
四诊:鼻塞大减,出现“时有如物堵塞之感”,此为浊邪渐去,但正气亦有耗伤之象。故在方中加入 沙参 以益气养阴,扶助正气,防止宣散过度。此为攻中寓补。
五诊及后续:邪去七八,仍以宣通清余邪为主,巩固疗效。
启示与总结
治疗慢性炎症的思维转换:对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不能一见“炎”字就等同于“火”而滥用寒凉。更多情况下是 “气机不通,郁而化热” 。治疗的首要是 “通气” ,其次才是“清热”。
“通窍法”的运用:治疗头面官窍疾病,善用辛香通窍之品(辛夷、苍耳、白芷、川芎等)作为先导,往往能事半功倍。
忌寒凉遏邪:这是本案最宝贵的警示。过于寒凉的药物会冰伏气机,使邪气“闭门留寇”,反而加重壅塞,病程迁延。赵师所用清热药仅黄芩和茅芦根,且药量不重,可见其谨慎。
守方与微调:慢性病治疗需要守方,但绝非一成不变。本案核心治法(宣通)和核心药物(辛夷、苍耳、白芷)贯穿始终,但根据兼证(如感冒、正虚)灵活微调,体现了“持重”与“应机”的结合。
整体调理:始终不忘用焦三仙调理脾胃,从源头杜绝痰湿生成,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这则医案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魅力在于调整人体失衡的状态(气机郁闭),而不仅仅是消除症状(鼻塞、浊涕)。通过恢复脏腑功能(肺的宣降)来驱除病邪,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