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极为珍贵和富有启发性的医案,展示了赵绍琴教授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器质性疑难重症(鼻息肉)的卓越思路和坚定决心。其治疗过程并非简单的方药堆砌,而是一次深刻的中医病理阐释和临床实践。以下是对此案的深度解析与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鼻痔(鼻息内)》
鼻痔(鼻息内)
王某某,女,67岁
初诊
患鼻息肉10余年,两侧鼻孔皆有,初起较细小,近年来渐次长粗复长,现已长出鼻孔。左侧息肉略长于鼻孔边缘,右侧息肉长出鼻孔约0.5cm,粗如箸头,色暗红,触之不痛,时有黄水从鼻孔流出。多年来,不能用鼻呼吸。因其暴露于外,患者自觉寒碜,不愿外出与人见。今由女儿陪同前来求治。诊脉弦滑且数,舌红苔黄根厚,心烦梦多。热郁日久,络脉不通,清窍为之壅塞,先用清宣,以观其效。
辛荑花10克(后下),苍耳子10克(后下),白芷6克(后下),防风6克,生地榆10克,黄芩10克,大黄1克,小蓟10克,水红花子10克,茅芦根各10克,大青叶10克,沙参10克 七付
二诊
上方七付后,自觉心烦减轻,鼻部尚无变化,夜寐梦多,大便仍偏干燥,舌红且干,脉象弦滑且数,病已延久,热郁较深,仍用清宣郁热方法。
辛荑花10克(后下),苍耳子10克(后下),白芷6克(后下),防风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大黄2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焦三仙各10克,茅芦根各10克,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七付。
三诊
上方续服三周,鼻中黄水减步,触之鼻痔略软。脉仍弦滑,舌红苔黄,大便略干,仍用清化方法。
辛荑花10克(后下),苍耳子10克(后下),防风6克,白芷克(后下),黄芩10克。川楝子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大黄3克,十四付
四诊
湿热久郁,深入血分,久而成瘀,化生有形,占居清窍,非旦夕可以成功。继用清宣化瘀方法。
辛荑花10克(后下),苍耳子10克(后下),白芷6克(后下),黄芩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生地榆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黄2克,十四付
五诊
患者服上方后自觉疗效明显,息肉有回缩之迹象,遂按方坚持服用1年零6个月。现左侧息肉已完全消失,左鼻孔通畅,可自由呼吸。右侧息肉已缩入右鼻孔内,时有黄水流出。诊脉弦滑,仍带数意,舌红且干,仍用前法加减。
辛荑花10克(后下),苍耳子10克(后下),白芷6克(后下),防风6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十四付。
[按]:鼻息肉生长10余年,已长出鼻孔之外数分,按一般常识推测,若不用手术摘除,仅靠内服中药恐陷难以消除。然而,事实证明,中医辨证论治能够解决疑难问题,成功的关键是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鼻为肺之外窍,为清气出入之通道,鼻息肉乃有形之赘生物,浊邪之结聚所成。必是肺热壅塞日久,深入血分,络脉阻滞。故此病不独属肺,而且涉及血分,为血分瘀阻之病。赵师治疗此病,治则十分明确,一是治肺,宣通肺气,二是治心,凉血化瘀。治肺用辛荑花、苍耳子、白芷等辛香通气之品,既能宣肺开郁结,通清窍,又能辛香引入络中,透邪外出。治心用丹参、茜草、赤芍、生地榆等凉血化瘀。古人云:“鼻塞治心”,心主血脉,今治在血分,即治心也。除此二者为主治疗外,还兼用了疏调三焦之品,如焦三仙、水红花子、大黄等,以三焦少阳,上连于肺,下通于肾,为气机之通道。古云:九窍不通,肠胃之所生也,慨指此言。此外,川楝子、黄芩泄肝肺之热,茅芦根清肺胃之热渺参、麦门冬养阴清肺,各适时用之,体现了中医定法之中又灵活多变的特点。总之,赵师此案为临床治疗鼻部疑难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值得我们细心揣摩。
医案解析
1. 病情特点与中医病机剖析
病情:鼻息肉10余年,已长出鼻孔,属器质性病变。通常认为非手术不可消除。
核心病机:赵师突破了“肺开窍于鼻”的常规认识,提出了更深层的病机:“湿热久郁,深入血分,久而成瘀,化生有形,占居清窍”。
病位:不仅在肺(气分),更深入心(血分)。《素问》有“鼻塞治心”之说,心主血脉,鼻塞乃血脉不通之象。
病理产物:非单纯痰浊,而是 “瘀血” 与 “郁热” 互结而成的有形癥瘕。
病性:本虚标实。患者年高(67岁),日久必有阴伤(舌红且干),但当前以 “热、郁、瘀” 的标实为主。
2. 治法精要:宣肺通窍,凉血化瘀
赵师的治法可以概括为:“清宣化瘀”。这是一个复合治法,多靶点进攻:
治肺(治气):宣通肺气,开达郁闭。旨在恢复清气出入的通道,并给邪气以出路。
治心(治血):凉血化瘀,散结消癥。旨在化解形成息肉的根本病理产物——瘀血。
兼顾三焦:疏调三焦,通腑泻热。使邪热瘀浊能从二便而下。
3. 方药分析:阶梯式推进,守方长服
一至三诊(侧重清宣郁热,试探性进攻):
核心阵容:辛夷花、苍耳子、白芷、防风。此乃“通窍军团”,辛香温通,力达病所,专为开通鼻窍而设。
清热凉血:黄芩、茅芦根清肺热;生地榆、小蓟、大青叶 凉血解毒。
通腑导滞:大黄。从1克逐渐加至3克,非常谨慎。其目的并非峻下,而是 “釜底抽薪” ,通导肠道瘀热,给邪以出路,并活血化瘀。
健脾消导:焦三仙、水红花子。保护胃气,运化中焦,杜绝生热之源。
四至五诊(转向活血化瘀,攻坚主力):
在宣通的基础上,加强血分药物的力量,直捣病所。活血化瘀散结:加入 赤芍、丹参、茜草。此三味药是治疗的核心转变。赤芍凉血散瘀,丹参活血养血(“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茜草凉血活血通经。三者合力,消散血中之瘀结。
继续清透:仍保留通窍药和清热药,维持气机通畅。
服药特点:守方长服,持之以恒。患者坚持服药 一年零六个月。这对于治疗长达十年的有形癥结至关重要。赵师深知“络病”难医,非旦夕可功,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
4. 疗效与机理探讨
左侧息肉完全消失,右侧回缩。其机理可能在于:
改善局部微循环:通窍药与活血药能显著改善鼻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促进新陈代谢。
抗炎抗增生:大量清热凉血化瘀中药可能具有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调节全身状态:通过疏通三焦、通腑泻热,改变了体内“郁热瘀阻”的病理环境,息肉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启示与总结
敢于治疗器质性疾病:中医并非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对于某些器质性病变,只要辨证准确,治法得当,坚持治疗,同样可以创造奇迹。这极大地拓展了中医的临床视野。
“从血论治”五官疑难病:本案提供了治疗五官科慢性增生性、肿块性疾病的全新思路——“从血分论治”。当常规“清热化痰”无效时,应考虑病邪是否已入血分,形成瘀结,需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
“治心”即“治血脉”:赵师完美诠释了《内经》“鼻塞治心”的理论,将其具体化为“凉血化瘀”的治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方有守”的治疗艺术:对于慢性痼疾,一旦辨证准确,立法正确,就要有“有方有守”的定力,允许药物积累量变直至引发质变。切忌朝令夕改,频繁换方。
通腑法在治疗中的妙用:少量大黄的持续应用,是疏通全身气机、导瘀热下行的关键,是“以降助升”、“以通为补”思想的体现。
这则医案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成功病例的范畴。它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疑难病的治疗;它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运用“气血辨证”治疗五官科器质性疾病的大门。赵绍琴教授的学术胆识和临床智慧,在此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