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充分体现赵绍琴教授“调畅气机”为核心治疗慢性胃病的经典医案。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巧妙,完美诠释了“治病求本”和“治肝可以安胃”的中医思想。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胃脘痛1(浅表性胃炎)》
胃脘痛1(浅表性胃炎)
陈某某,女,39岁。
初诊
胃脘作痛5年余,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现症食后胃脘即痛,嗳气不舒,脘腹胀满,面部色暗花斑。脉象弦细且沉,舌红苔白,肝郁日久,横逆犯胃。先用疏调气机方法。
旋复花10克,代赭石10克(先煎),青陈皮各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炒枳壳6克,白芷6克,防风6克,茅芦根各10克,七付
二诊
药后胃痛渐止。自觉消化欠佳,食后胃脘堵满,暖气不舒。
脉仍沉弦,仍用疏调气机方法。
川楝子6克,元胡6克,苏叶10克,藿香10克,香附10克,炒枳壳6克,苦桔梗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太黄1克,七付
三诊
胃痛已愈。脘腹胀满亦减。自觉一身乏力,困倦嗜睡。脉象弦细。按之沉濡,舌红苔白,肝胆湿热未清,仍用清泄肝胆方法。
荆芥炭10克,防风6克,川楝子6克,元胡6克,炒山栀6克,茵陈10克,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付
四诊
药后嗜睡明显减轻,精神转佳,惟下肢困乏无力,大便干结。肝胆热郁渐减,仍用原方进退。
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苏叶10克,青陈皮各10克,炒山栀6克,茵陈10克,焦兰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大黄3克,七付。
五诊
大便干结难下,每周始便一次。心烦梦多。胃痛脘胀皆愈,精神亦佳。肝胆郁热已久,正值长夏,湿热偏盛,仍用清化湿热方法。
茵陈10克,栀子6克,柴胡6克,黄苓6克,川楝子6克,佩兰10克(后下),藿香10克(后下),大腹皮10克,青陈皮各10克,滑石10克,大黄5克。
药后大便畅行,食眠均佳,脉舌如常,胃痛始终来发,遂停药观察。并嘱其慎饮食,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按]:胃痛5年余,屡服中西药物疗效欠佳。赵师根据其脉象沉弦,嗳气不舒,面色花斑等脉证,断为肝气郁结日久,横逆犯胃。投以升降散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立收止痛之效。且初诊之后,胃脘始终未再发生。在辨证上,脉象沉弦乃典型的肝郁脉象,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弦主肝郁,其面色花斑亦为气机郁滞的确征,此征多见于见于性格内向,爱生闷气之人,女性多见,当从肝郁治之。方中防风等风药的运用,更有深意,一则除湿,所谓湿盛者,助风以平之;二则升阳,使清阳上升则脾运;三则疏肝,风药以辛为用,乃肝之所喜,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方中未用传统的止疼之药,而收止痛之效者,治在其本也。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核心病机
病史:胃痛5年余,久病多郁。
症状:食后胃脘即痛、嗳气、脘腹胀满 → 核心是 “气机不通”。
关键体征:
脉象:弦细且沉。弦脉主肝郁,沉主气郁在里。这是诊断肝气郁结的黄金指标。
面色:面部色暗花斑。此为 “气滞血瘀” 或 “气机郁滞” 在面部的典型外在表现,多见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之人。
核心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中焦气机壅滞。病位在胃,病本在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克犯脾胃,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 治法精要: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赵师的治法高度聚焦于 “疏调气机” 四字。没有用传统的止痛药(如元胡、木香),也没有用单纯的胃药,而是直捣病本——肝郁。
3. 方药分析:升降散为核,风药为助
一诊(核心处方,拨动枢纽):
核心方阵:升降散(蝉衣、僵蚕、姜黄)。此方是赵师调畅全身气机的王牌方。
蝉衣、僵蚕:升清阳,宣散郁结。
片姜黄:降浊阴,行气活血。
三者合用,一升一降,斡旋气机,肝郁得解。
降逆和胃:旋复花、代赭石(旋复代赭汤意)降胃气之上逆,止嗳气。
理气消胀:青皮、陈皮、枳壳 疏肝理气,宽中除满。
点睛之笔——风药的应用:白芷、防风。
辛散疏肝,助肝气条达(“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风能胜湿,有助于运化中焦湿气。
风药性升,可升发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
清热生津:茅根、芦根 防止气郁化热,且性质轻清,不碍气机。
此方目的不是“止胃痛”,而是通过疏解肝郁来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治在其本”,故一诊七剂,五年胃痛即止。
二至五诊(随证变通,清理战场):
胃痛止后,根据后续出现的不同兼证(如消化欠佳、乏力嗜睡、大便干结),灵活调整方药。
二诊: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增强行气止痛之力,并开始用少量大黄通腑泄热。
三、四诊:出现乏力嗜睡,此为湿困脾阳。加入 藿香、佩兰 芳香化浊,醒脾开胃;荆芥炭、茵陈、栀子 清化肝胆湿热。
五诊:主诉转为大便干结,遂集中兵力通腑泻热,用 柴胡、黄芩、滑石、大黄 等,使湿热瘀滞从二便分消。
4. 愈后医嘱
“慎饮食,加强锻炼”。此乃固效防复之要诀。告诫患者需自身维护,避免再次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导致气机紊乱。
启示与总结
脉诊是辨证的关键:本案的突破口在于对“脉沉弦”的准确把握,从而确定了“肝郁犯胃”的核心病机。
面色是望诊的宝库:“面色暗花斑”是诊断气机郁滞的重要客观指征,丰富了辨证的依据。
“风药”在内科杂病中的妙用:白芷、防风等风药并非只治表证。用于疏肝解郁、升阳除湿,疗效卓著,极大地拓展了风药的应用范围。
治病必求其本:胃痛不治胃而治肝,通过疏肝解郁来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是“脏腑相关”理论指导下的高水平治疗。
动态辨证,环环相扣:治疗是一个动态过程。初诊解决主症(痛)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从疏肝到清化湿热,再到通腑泻热,法随证变,层次分明。
这则医案雄辩地证明,对于慢性胃炎等功能性胃肠病,中医从“气机”论治、从“肝”论治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赵绍琴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透过现代医学的病名(浅表性胃炎),抓住中医的核心病机(肝郁气滞),并用纯中医的思维和方法取得卓越疗效,这是中医生命力的精彩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