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灵活运用“久病入络”理论治疗慢性溃疡病的精彩医案,其辨证跳出了“虚痛”的常规思维,为我们治疗顽固性疼痛提供了经典范例。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胃脘痛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脘痛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韩某,男,39岁。
初诊
胃脘疼痛6年余,疼痛每于饥饿或劳累时发作,疼处不移,得食稍缓。诊脉沉弦细。按之沉滞不起,舌质暗舌苔白根厚。气郁日久,必及血分,痛久入络,此之谓也。拟用活血化瘀方法,以定其痛。
川楝子10克,元胡6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青陈皮各6克,炒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剂。
二诊
药后胃痛未作,脉弦舌红,大便偏干,时有嗳酸,继用疏调木土,合以左金丸方法。
川楝子6克,元胡6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青陈皮各6克,吴茱萸3克,黄连2克,生牡蛎15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黄1克,七剂。
三诊
胃痛未作,嗳酸亦止,二便已调,食眠均佳。停药饮食消息,辛辣刺激皆忌,尤当戒烟为要,否则仍易复发也。
[按]:十二指肠溃疡一症,多表现为饥时痛作,似乎中虚不足之症。但本案患者病已延久,6年不愈,痛处不移,舌质色暗,已现瘀血之征,正合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论,故从络病调治,用活血化瘀方法,方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服之即效。凡瘀血作痛者,用之极效。此先生临床常用之经验方,治疗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凡有瘀血见症,皆可用此法治疗。若兼见胀满气滞,加青陈皮、香附、术香、枳壳等;若挟食滞胀满活苔垢厚,加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等;若暖气吞酸,肝郁化热,可合用左金丸,即吴茱萸、黄连,再加生牡蛎、海螵蛸之类。溃疡病的治疗,饮食调理极为重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酒忌烟。凡烟客,嗜烟如命者,治之无功。故一定嘱咐患者密切配合,戒绝烟酒,方保证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核心病机
病史:胃脘疼痛6年余,病程日久。
疼痛特点:
饥饿或劳累时发作:此特点极易误导为“中焦虚寒”(如黄芪建中汤证)。
痛处不移:这是瘀血阻滞的铁证!虚性疼痛多为隐痛、喜按,且痛处不固定。唯有瘀血,才会“固定不移”。
得食稍缓:进食后,气血得以补充,局部瘀滞暂得通畅,故疼痛稍缓,此非独虚证所有。
舌脉:
脉象:沉弦细,按之沉滞不起。“沉滞不起”是诊断瘀血的重要脉象特征,提示气血运行艰涩不畅。
舌象:舌质暗(主瘀血),舌苔白根厚(兼有湿浊或积滞)。
核心病机:气郁日久,由气入血,久病入络,形成瘀血。赵师断语:“痛久入络,此之谓也。”此病非虚,实为虚实夹杂,以瘀血阻络为当前的主要矛盾。
2. 治法精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赵师没有被“饥时痛作”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了“痛处不移、舌暗、脉沉滞”的瘀血本质,确立了 “活血化瘀” 的根本治法。此乃“通因通用”、“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至高原则。
3. 方药分析:失笑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
一诊(直捣病所,化瘀定痛):
核心方阵:失笑散(生蒲黄、炒五灵脂) 合 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索)。
失笑散:是治疗瘀血胃痛的专方。蒲黄活血祛瘀,五灵脂行血止痛,二药合用,活血散结、祛瘀止痛之力极强。
金铃子散:川楝子行气泻热,元胡索活血行气,是行气活血的经典组合。两方相合,气血同治,重在化瘀。
行气消导:青皮、陈皮、枳壳 疏肝理气,助血行;焦三仙、水红花子 消食导滞,健脾助运,杜绝生痰生湿之源。
全方力量集中,专攻瘀血,故七剂而痛止。
二诊(兼清郁热,巩固疗效):
痛止后,出现“大便偏干,时有嗳酸”,此为肝郁化热、胃气上逆之象。清肝和胃:加入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黄连苦寒清胃热,吴茱萸辛热疏肝郁,一寒一热,辛开苦降,专治肝火犯胃之吞酸嘈杂。
抑酸护膜:加入 生牡蛎 以制酸止痛。
轻通腑气:大黄 用量仅1克,取其活血化瘀、轻泻郁热之功,而非峻下。
4. 医嘱的深远意义
“停药饮食消息,辛辣刺激皆忌,尤当戒烟为要,否则仍易复发也。”
此医嘱至关重要,点明了溃疡病复发的关键。烟草性燥热,最易损伤胃络,助长郁热,是导致溃疡复发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赵师甚至断言:“凡烟客,嗜烟如命者,治之无功。”
启示与总结
突破常规思维:“饥时痛作”未必是虚,“痛处固定” 是鉴别虚实的核心要点。本案打破了十二指肠溃疡必属虚寒的教条观念。
“久病入络”理论的临床应用:对于病程绵长的慢性痛症,必须考虑病邪已深入血分、络脉的理论,从血分论治往往能取得奇效。
失笑散是胃痛良方:此方是治疗瘀血型胃脘痛(多见于溃疡病、胃炎)的高效方剂,值得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阶段论治,随证变通:初诊集中兵力活血化瘀;痛止后则针对兼证(嗳酸、便干)灵活加减,体现了“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治疗与调护并重:药物治疗只能祛除已成的瘀血,但要防止复发,必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忌口、戒烟)。患者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另一半。
这则医案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内容。它告诉我们,临床辨证必须细致入微,抓住关键体征,敢于突破常规,才能解决那些看似常规却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赵绍琴教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经验,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