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异病同治”和“治病求本”学术思想的精彩医案。面对西医诊断明确的器质性疾病(食道裂孔疝),赵师并未被病名所惑,而是严格依据中医辨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胃脘痛3(食道裂孔疝)》
胃脘痛3(食道裂孔疝)
杨某,女,71岁。患糖尿病10余年,一直由赵师用中药调治,病情尚属稳定。近困胃脘部疼痛,经某医院钡餐拍片确诊为食道裂孔疝,服药不效,遂求治于师。
1991年9月初诊,见其面色苍白,形肥体胖,上腹部持续性饱胀,疼痛时作,口干不欲饮,脉象沉软。舌淡苔白且润。脉证合参,辨为中阳不足,气虚下陷,治以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法。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15克,党参6克,白术10克,生熟地各20克,柴胡6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青陈皮各10克趣p枳壳6克,防风6克。
上方7剂,复诊胃脘胀痛已止,复行钡餐×线检查:胃内壁光滑,未见龛影,扩张良好。说明食道裂孔疝已消失,转方用益气和胃法调理而安。
[按]:食遭裂孔疝以胀痛为主,患者素患糖尿病,面白、形胖、短气、乏力,乃气虚中阳不足之象,虽病胀痛,然舌淡脉软,全无邪气之征,况其胃壁陷入食道裂孔为疝,亦因气虚陷之也。《内经》言“陷者升之”,此之谓也。故治以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法而能痛止疝痛消。中医辨证施治,贵在求本,不必见症治症。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核心病机
患者:71岁高龄,素有糖尿病(气阴两虚之体),形肥体胖(气虚多痰湿之形)。
症状:上腹部持续性饱胀、疼痛(中焦气机壅滞之象)。
关键体征(虚象的明确指征):
面色苍白:气血不能上荣。
口干不欲饮:非阴亏,乃气虚不能化津上承。
舌淡苔白且润:阳虚内寒,津液未伤。
脉象沉软:沉主里,软主气虚,是典型的气虚无力鼓动血脉之象。
核心病机:中阳不足,气虚下陷。患者年老久病,中气亏虚,脾胃升提固摄之力减弱,导致胃腑下垂,陷入食道裂孔而形成“疝”。其疼痛饱胀,并非实证的“不通则痛”,而是虚证的“不荣则痛”和“气虚下陷”所致的气机壅滞。
2. 治法精要:益气补中,升阳举陷
赵师的治法完全基于《内经》“陷者举之”的原则,确立了 “益气补中、升阳举陷” 的大法。这是典型的虚则补之、下者举之的治法。
3. 方药分析:补中益气汤化裁
核心方阵:补中益气汤加减。
益气健脾:生黄芪、党参、白术 大力益气健脾,从本源上增强脾胃功能和固摄力量。
升阳举陷:柴胡、升麻 这是方中的点睛之笔。二者药性升提,能引导补益的中气向上走,将下陷的胃体“托举”回原位。此即“陷者升之”。
养血和血:当归 养血活血,使补而不滞,符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
滋阴固本:生熟地各20克。此用法颇具深意。患者有糖尿病史,本有阴伤基础。在大队温补升提药中,加入生地滋阴清热,熟地滋肾填精,既可防止温药燥烈伤阴,又能阴中求阳,使阳气生化有源。
行气消胀(治标之策):
青皮、陈皮、枳壳:在大力补气的同时,加入少量理气之品,旨在疏通因气虚而运行无力的中焦气机,缓解胀痛症状,使补而不壅。
防风:一则助柴胡、升麻升发清阳;二则风能胜湿,有助于运化脾湿;三则乃“风中润剂”,其性柔和,不致过散。
4. 疗效与机理探讨
服药7剂,胀痛止,钡餐复查“疝已消失”。其机理可能在于:
增强了脾胃肌肉的张力:补中益气汤能增强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使松弛的食管裂孔周围组织和胃壁肌肉恢复紧致,从而将陷入的胃体回纳。
改善了整体功能状态:通过补气升阳,调整了患者气虚下陷的病理状态,为局部组织的修复创造了良好的内在环境。
启示与总结
切勿“见病治病”:西医诊断(食道裂孔疝)是“病”,中医辨证(中气下陷)是“证”。本案的成功在于完全遵循中医的“证”来立法用药,而不是针对“疝”这个病名去行气散结。此即“中医辨证施治,贵在求本,不必见症治症”。
“陷者举之”理论的临床应用:对于各种内脏下垂性疾病(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只要辨证属于“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加减就是核心治法。
虚实辨证是关键:本案的“胀痛”极易误诊为实证。鉴别要点在于舌、脉、神色等全身虚象的表现。赵师抓住了“脉沉软、舌淡苔润”这一核心证据,断为虚证,是取效的前提。
用药的精巧平衡:方中在大量补益升提药中,佐以理气(青陈皮、枳壳)和滋阴(生熟地)之品,既解决了气虚气滞的矛盾,又照顾了气阴两虚的体质,组方严谨周全。
这则医案是“异病同治”和“中医思维主导”的完美典范。它深刻地告诉我们,无论现代医学诊断为何种器质性疾病,只要牢牢把握住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核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甚至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