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充分体现赵绍琴教授“六腑以通为用”和“通因通用”治疗原则的精彩医案,针对慢性痢疾误用补涩导致的“闭门留寇”之弊,给出了教科书般的纠治方案。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痢疾2(慢性茵痢)》
痢疾2(慢性茵痢)
邓某,女,67岁
初诊
痢疾缠绵三月未愈,腹痛后重,大便带有脓血,日便5~6次。曾服参芪归芍等补益气血之品及罂粟壳等收涩之剂。药后下坠之势增重,心烦急躁,口渴欲饮,舌苔黄垢根厚,脉象精数有力。病属湿热积滞互结,蜜塞肠道,气机痹阻而为后重,热迫血分则为脓血,宜用清化湿热,消导积滞方法。饮食当慎。
煨葛根10克,升麻炭6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术香6克,香附10克,防风6克,赤芍10克,鸡内金10克,莱菔子10克,槟榔10克,炒枳壳6克,大黄3克,三付
二诊
药后大便排泄甚多,脓血减步,后重已除,大便一日二次,尚未成形。脉象精数,舌红苔黄,仍用前法加减。
葛根10克,黄芩6克,黄连3克,赤芍10克,炒枳壳6克,木香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三付
三诊
大便已转成形,每日1次。唯纳谷欠香,用醒脾导滞开胃进食方法。
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香稻芽10克,术香3克,青陈皮各6克,黄连2克,赤芍10克,槟榔10克,三付
[按]:痢疾迁延,已成慢性,前医按久病为虚,治以益气补中,并用收涩,致病情加重。痢疾本属积滞与邪毒互结,故有无积不作痢之说。积滞不去则痢疾难愈,此慢性痢疾之所由生也。治痢之担,大忌收涩补益。当雌行气活血清热导滞为法。
所谓调气则Ei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攻积导滞,在所必用。
初诊方中木香、香附、枳壳行气宽肠,赤芍凉血活血,鸡内金、莱菔子、槟榔、大黄攻积导滞,葛根、防风、升麻升阳明清气,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坚阴止痢。如此则升清降浊,积滞去,气机畅,后重自除目i痢止矣。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前期误治分析
病史:痢疾缠绵三月未愈,已成慢性。
前医治疗与反应:曾服 参、芪、归、芍等补益气血之品 及 罂粟壳等收涩之剂。药后 下坠之势增重。
误治分析:前医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患者虽病久,但主要矛盾仍是 “湿热积滞互结” 的实证。补益药(参、芪)会壅滞气机,助长邪气;收涩药(罂粟壳)则强行关门,将邪气(湿热积滞)闭堵于肠道之中,导致邪无出路,故反而使“下坠之势增重”。这是典型的 “闭门留寇”。
当前症状:腹痛后重,大便脓血,日5-6次。心烦急躁,口渴欲饮(里热炽盛之象)。
关键体征:
舌苔黄垢根厚:这是 肠道湿热积滞壅盛 的铁证。苔黄主热,垢厚腻主痰湿积滞深重。
脉象滑数有力:滑主实邪(痰湿、积滞),数主热,有力主实证。此脉一派实证表现,绝非虚证。
核心病机:湿热积滞互结,壅塞肠道,气机痹阻,热迫血分。病性属 纯实无虚。
2. 治法精要:清化湿热,消导积滞
赵师的治法果断明确,完全针对实邪:“清化湿热,消导积滞”。其核心思想是 “通因通用”,给邪气以出路。
3. 方药分析:通腑导滞,调气行血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黄芩、黄连。苦寒直折,清泻肠道湿热,为治痢之要药。
升清止利,透邪外出:煨葛根、升麻炭。在通降药中少佐升提之品,既能升发清阳以止利,又能寓“逆流挽舟”之意,透达邪气。葛根煨用增其止泻之功,升麻炒炭减其升散之性,增其入血分止血之效。
行气导滞,除后重:木香、香附、炒枳壳。大力疏调气机,“调气则后重自除”。
消食化积,通腑泻浊:鸡内金、莱菔子、槟榔、大黄。这是攻逐积滞的核心力量。
鸡内金、莱菔子、槟榔消食导滞,破气下行。
大黄 仅用3克,并非猛攻,而是取其 “通因通用” 之力,轻轻导泄肠道壅滞的秽浊积滞,给邪气以最直接的出路。
凉血活血,除脓血:赤芍。“行血则便脓自愈”,凉血活血以治脓血。
风胜湿,调气机:防风。辛温之风药,能胜湿,又能疏肝脾之气,助其运化。
4. 疗效与转归
药后大便排泄甚多,是肠道积滞得以疏通的佳兆,随之脓减后除。二诊、三诊,随证递减药力,最终以醒脾开胃、化滞复元收功。
启示与总结
切忌“见病久必虚”:病程长短不是判断虚实的唯一标准,必须 “脉症合参” 。本案脉、舌、症均显示一派实象,故虽病三月,仍当攻邪为主。赵师在按语中强调:“治痢之法,大忌收涩补益。”
“通因通用”是治疗实痢的根本大法:对于积滞不清的痢疾,使用大黄等通下药是治本之策。下法之后,邪去正安,痢疾自止。此乃“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调气行血”是治痢总则:刘河间云:“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本案完美践行了这一原则,方中行气药与活血药配伍严谨。
善用风药:在清热导滞药中,佐用 防风、葛根、升麻 等风药,能升阳散湿,调节气机升降,有“逆流挽舟”之妙,可使治疗事半功倍。
饮食调护至关重要:医嘱“饮食当慎”是防止复发的关键。痢疾患者脾胃已伤,若再不忌口,进食油腻、生冷、不易消化之物,极易导致积滞再生,病情反复。
这则医案是一堂深刻的中医辨证论治课。它警示我们,必须坚守中医思维,严格依据四诊信息判断病情虚实,绝不能根据西医病名或病程想当然地用药。赵师敢于力排众误,坚持“有故无殒”的原则,对实证毅然采用攻邪之法,其胆识和定力源于其精湛的辨证功力,值得后辈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