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在特殊情况下(妊娠)坚守中医辨证论治根本原则,且胆大心细的经典医案。其处理方式深刻体现了《内经》的至高治疗智慧,结果圆满,令人叹服。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痢疾3(妊娠菌痢)》
痢疾3(妊娠菌痢
钱某,女,31岁
妊娠三月,痢下赤白,腹痛下坠后重,脉象弦滑有力,舌红苔腻垢厚,胃纳欠佳,病已5日,湿热积滞互阻中焦,先以升和分化止痢方法,防其困坠胎下。饮食寒暖诸宣小心。
葛根10克,升麻6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藿香10克(后下),苏梗10克(后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黄连2克,三付
药后痢止食进,足月分娩,母子垒安。
[按]:妊娠患痢,恐伤胎元。俗手当加保胎。今仍以治痢为主,痢愈则胎元自固。即《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原则的体现。若加扶正固胎,必致痢疾迁延,恐反伤胎元,不可不知。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治疗矛盾
特殊情境:患者妊娠三月。此为特殊生理时期,治疗需格外谨慎,通常避用峻猛、滑利、攻下之品,以防动胎、伤胎。
当前疾病:患痢疾5日,腹痛后重,下痢赤白。这是湿热积滞壅阻肠道的典型表现,属实证。
关键体征:
脉象:弦滑有力。此脉全然是实脉,毫无虚象,提示邪气亢盛。
舌象:舌红苔腻垢厚。舌红主热,苔腻垢厚主湿热积滞壅盛。这再次确证了病性属实。
核心矛盾:“病”(实邪:湿热痢) 与 “胎”(需要保护的正气) 之间的矛盾。常规思维会因顾虑胎元而不敢祛邪,或加入大量保胎药。
2. 治法精要:遵经旨,祛邪以安胎
面对这一矛盾,赵师做出了极高明的决策:“先以升和分化止痢方法”,即以治疗痢疾为优先。
其理论依据是《内经》的至高原则:“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意为:只要有坚实的病理存在(故),使用适当的攻邪药物就不会伤害(殒)人体和胎儿)。
并遵循 “衰其大半而止” 的原则,中病即止,不过剂。
3. 方药分析:轻灵疏化,祛邪不伤胎
赵师组方极为精妙,既针对病邪,又时刻顾护胎元: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黄芩、黄连。黄芩自古即为“安胎圣药”,但其性苦寒,更能清热燥湿治痢;黄连清热力度更强。二者合用,直清肠道湿热,是治疗热痢的核心。黄连仅用2克,可见其谨慎。
升清止利,透邪外出:葛根、升麻。二药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解肌透邪,寓“逆流挽舟”之意,使邪气外透,则不利自止。
芳香化浊,理气安胎:藿香、苏梗。二药芳香,能化湿浊,醒脾胃。其中苏梗更是理气安胎的佳品,在此一药两用,既能调气治痢,又能安胎。
柔肝缓急止痛:白芍。既能养血柔肝,又能缓急止痛,对腹痛后重有效,且其性柔和。
消食导滞:焦三仙。消食化积,从源头杜绝积滞再生。
行气导滞:木香。行气止痛,除里急后重。
全方无一味传统“保胎药”,但通过清化湿热、消导积滞、调畅气机,消除了导致气机逆乱、可能伤胎的病源(邪气),从而达到了 “祛邪即是安胎” 的最高境界。
4. 疗效与启示
药后痢止食进,最终足月分娩,母子俱安。这完美验证了赵师辨证和治法的正确性。
启示与总结
坚守辨证,勿为表象所惑:在“妊娠”这一特殊背景下,赵师没有因此畏首畏尾,而是严格依据脉、舌等客观体征,果断判断病性为实,并敢于攻邪。这是“中医思维”主导的典范。
深刻理解并运用“有故无殒”原则:这是中医处理危重、复杂情况的思想武器。只要辨证准确,即使面对孕妇,该攻则攻,该下则下,邪去则正安,胎元自固。反之,盲目保胎,闭门留寇,邪气内壅,反而会真正危害胎儿。
选药精当,一箭双雕:方中选药极具智慧。如用黄芩(清热止痢+安胎)、苏梗(理气化湿+安胎),在祛邪的同时隐含着安胎的效果,体现了高超的用药技巧。
“衰其大半而止”:此为安全保证。治疗实证不可过剂,邪气衰其大半后,人体正气(包括胎元)自然得以恢复,此时便应停止攻伐,以饮食调养收功。
医嘱的重要性:“饮食寒暖诸宜小心”。痢疾愈后,脾胃尚弱,加之妊娠,更需谨慎调护,以防复发。
这则医案不仅是一个成功的病例,更是一堂关于中医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高级临床课。它教导后学者,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要敢于相信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要有基于深厚理论功底的胆识和定力,方能取得最佳疗效。赵绍琴教授不愧为临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