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颠覆传统、展现赵绍琴教授卓越辨证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经典医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突破了“五更泄必属肾虚”的教条,为我们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泄泻1(过敏性结肠炎)》
泄泻1(过敏性结肠炎)
刘某,男,43岁。患五更泄3年余,服四神丸、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不效,1990年10月求治于师。其证每日清晨起床后必直奔厕所,泻势甚急,有刻不容缓之感,早起则早泻,晚起则晚泻,不起则不泻,泻后甚感舒适。伴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脉象弦滑且数,舌红边赤,苔黄而干。合参脉证,辨为肝胆郁热,下迫阳明,治以疏调木土之法,用痛泻要方加减。
药用陈皮10克,防风6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荆芥炭10克,灶心土30克,7剂,水煎服。初诊后病人未复诊。1994年2月患者因其他疾病前来就诊,告知上药服3剂后晨泻即止,迄今未复发。
[按]:五更泄又称肾泄,传统认为属肾虚而需用四神丸治之。赵师用葛根芩连汤治疗五更泄有其独到的见解。其认为五更泄发生于黎明之时,以晨起即泄为特征,其泄势急迫,刻不容缓,泄下如注,顷刻而毕,《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或有蝮痛者,泄后痛减,或无腹痛者,泄后亦感舒适,此皆邪实之征,何虚之有!况黎明为阳气发动之时,于四季为春,肝胆所主之时,病发于此时,岂非木旺克土,又有何疑哉!故定其病机为肝胆郁热下迫阳明,方用葛根芩连汤合痛泻要方为治。葛根芩连汤泻阳明之热而坚阴止利,痛泻要方抑木扶土,二方合用以治五更泄疗效甚佳。又如治李某,患五更泄6年余,屡服四神丸之属不效。赵师诊其脉弦数,观其面苍形瘦,舌红,苔黄,询其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其泻势急不可待,泻而后快。故辨为木郁乘土,热迫阳明之证。为疏葛根芩连汤合瘴泻要方加灶心土、荆芥炭。亦3剂而愈。此法不独治疗五更泄,凡泄泻如暴注下迫者,无问远近,皆当作热利治之,用此方法必效。
医案解析
1. 突破性辨证:从“肾虚”到“肝热”的思维转变
传统认识:“五更泄”又称“肾泄”,传统理论认为五更时分(黎明)阳气未振,阴寒极盛,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故晨泻不止。治法主以温补肾阳,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前医循此常法,三年无效。
赵师辨证:赵师并未被病名束缚,而是严格依据 “脉、舌、色、症” 重新审视:
症状特点:
泻势急迫,刻不容缓,泄下如注:符合《内经》“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病机。
泻后甚感舒适:此为 “实邪” 泻去后之快感,绝非虚证(虚证泻后多感乏力)。
全身兼症: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这是肝经郁热,扰动心神的典型表现。
舌象:舌红边赤,苔黄而干:一派热盛伤津之象,全然无寒。
脉象:弦滑且数:弦主肝郁,滑数主痰热、食积。综合为肝经郁热之实脉。
核心病机:肝胆郁热,下迫阳明(大肠)。
赵师创新性地从时间医学解读:黎明为寅时,乃肝胆之气当令之时。此时肝胆郁热最为亢盛,于是乘势克犯脾胃(木旺克土),逼迫肠中津液急速下趋,形成“暴注下迫”之泻。泻后热势暂泄,故感舒适。
2. 治法精要:疏调木土,清泻郁热
治法确定为:“疏调木土” 之法。即疏泄肝胆之郁热(木),以安抚胃肠(土)。
3. 方药分析: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化裁
赵师组方精妙,合方而治:
基础方一:痛泻要方(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此方本为“土虚木乘”之腹痛腹泻而设。赵师用其 “抑木扶土” 之核心思想。
白芍:酸寒,柔肝缓急,平抑肝木。
白术:甘温,健脾燥湿,扶助脾土。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辛散,为脾经引经药,能散肝郁,舒脾气。
基础方二: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
此方本为表邪未解、邪热入里之协热下利而设。赵师用其 “清泻阳明里热,坚阴止利” 之功。
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利,并能透邪。
黄芩、黄连:大苦大寒,直清肠胃湿热,为治热痢之要药。
加味药物:
荆芥炭:炒炭后入血分,能疏风理血,其辛散之性有助于透发郁热。
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收涩止泻。在此用之,并非因其性温,而是取其重镇降逆、涩肠止泻之功,与大量清热药相配,防止苦寒太过导致气机下陷太过,有 “堵截” 之意,但绝非主体。
4. 疗效与启示
三年痼疾,三剂而愈。证明其辨证之精准,方药之对证。
启示与总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本案最大的启示是绝不能 “对号入座” 、 “执方待病” 。必须抛弃“五更泄=肾虚=四神丸”的机械公式,严格依据四诊信息,审证求因。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运用:凡是见到泻下急迫、势不可挡的腹泻,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应首先考虑热证、实证的可能性。这是鉴别虚实的关键指征。
从时间判断病位:赵师发展了时间医学理论,将黎明(寅时、春)与肝胆相联系,为从肝论治五更泄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拓展了临床思路。
合方治疑难:巧妙地将两个治疗腹泻的经方(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合用以应对复杂病机,取其神而化其形,展现了高超的方剂学造诣。
胆大心细,敢于创新:敢于否定前医和传统,基于确凿的脉证另立新说,这种不墨守成规的创新精神是成为苍生大医的必备品质。
这则医案不仅是治疗五更泄的新法,更是一堂生动的中医辨证思维教学课。它教导我们,临床之上,务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唯有如此,才能解决那些用常规思路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