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极具启发性的医案,赵绍琴教授以其精湛的辨证,力破“低血压必虚”的常规思维,为我们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至高境界。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眩晕1(低血压)》
眩晕1(低血压)
李某,男,36岁
1992年5月7日初诊
自述血压偏低已近2年,迭服补剂而愈重。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心慌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干,脉沉细滑数,BP10/7kPa。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方药:蝉衣、片姜黄、川楝子各6克,僵蚕、藿香、佩兰、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水红花子各10克,大黄1克。嘱其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服药7剂后,诸症减而大便偏稀,BP13/9kPa,原方加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灶心土30克(先煎)。以此方加减服用20余剂后,精神爽,纳食香,血压维持在13~16/9
~10kPa。而告病愈。
[按]:患者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慌气短似乎虚证,再结合血压偏低,则更以为虚矣。故患者自以为虚而服营养补品,饮食厚味;医生断之以虚则朴剂频投,然愈补愈重,而不知其所以然。此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是肝经郁热之象;舌红苔厚,脉沉细滑数,是郁热内伏之征;服补剂而证愈重,是实以虚治所致。析其病机乃气机郁滞,三焦不畅,故用升降散疏调气机,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水红花子疏利三焦,则气机畅行,而血压复常,诸证告愈矣。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核心病机
病史与误治:低血压近2年,迭服补剂而愈重。这是一个关键信号!提示病机并非虚损,补法药不对证,反而助邪。
症状分析:
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这些症状极易误导为“虚证”(气血两虚)。
但伴有: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这是肝经郁热,扰及心神的典型表现,是实证的标志。
饮食无味:湿邪困阻中焦,脾不运化。
大便偏干:腑气不畅,郁热内结。
关键体征(辨证的眼目):
舌象:舌红苔厚且干。舌红主热,苔厚(腻)主湿浊积滞,干主热盛伤津。这全然是一派 “湿热郁滞” 之象,绝非虚证舌象。
脉象:沉细滑数。“沉”主气郁在里;“细”非为虚,乃因湿邪阻滞,气血不畅所致;“滑”主痰湿;“数”主热。综合乃 “湿热郁结于内” 之脉。
核心病机: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清阳不升。
湿热浊邪郁闭于体内,阻滞气机,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达于头面,故见眩晕、乏力。
气机壅塞,心脉不畅,故见心慌气短。
血压偏低,在此语境下,可理解为气血被湿邪郁遏,不能正常鼓动充盈脉道所致,是功能性的郁闭,而非物质性的亏虚。
2. 治法精要:芳香宣化,疏调气机
赵师的治法直指病根:“芳香宣化,疏调气机”。
目的不是“补”,而是“通”。通过宣散、化湿、行气,解开气机的郁闭,恢复其正常的升降出入。一旦气机通畅,清阳得升,气血自然能够正常输布,诸症自消。
3. 方药分析:疏调三焦,给邪出路
核心方阵: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
赵师用此方并非治温病,而是取其 “疏调全身气机” 的核心功能。蝉、蚕升清,姜黄降浊,大黄通下,四药合力,斡旋气机,使郁闭得开。
大黄仅用1克,意在 “轻泻郁热” ,给邪气以出路,而非猛攻。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藿香、佩兰。芳香之品,能化湿浊,醒脾胃,透邪外达。
行气导滞,疏利三焦: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水红花子。这一组药旨在疏通中下焦,消食化积,行气利水,破除湿气壅滞。
疏肝清热:川楝子。清泻肝经郁热,针对“心烦急躁”之主症。
疗效与调整:
药后诸症减,血压回升,说明方药对证,气机得畅。
大便偏稀,是郁滞得通的佳兆。加 荆芥炭、防风、灶心土,并非因虚,而是用风药(荆、防)继续胜湿、升清,用灶心土温中涩肠以调整大便,防止通泻过度。
4. 医嘱的深意
“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此医嘱至关重要:
停补品、清淡饮食:是为了从源头杜绝滋生湿热的因素。
每天散步:是通过运动来助长阳气,流通气血,是主动的“疏调气机”,与药物疗法相辅相成。
启示与总结
切勿“见血压低即断为虚”:必须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舍病从证” 。患者的脉、舌、症(心烦、梦多)均指向实证,故虽血压低,亦当以泻实为治。
“服补药反重”是鉴别虚实的关键线索:对于久治不愈的“虚象”患者,一定要询问其既往治疗史和反应。若服补药无效或加重,必须高度怀疑“大实有羸状”的真实证。
“疏调气机”是治疗功能性疾病的根本大法:本案的低血压、眩晕、乏力,根源在于气机被湿热郁闭。治疗的核心在于“疏调”而非“滋补”。升降散是实现这一治法的绝佳方阵。
整体治疗,生活调护:成功的疗效 = 正确的方药 + 精准的医嘱(忌口、运动)。赵师将生活调护提升到与药物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则医案深刻地警示我们,临床思维绝不能僵化和教条。赵绍琴教授以其非凡的洞察力,穿透了“低血压”、“眩晕”、“乏力”这些虚假的“虚象”外壳,直抵“湿热郁滞”的实证本质,从而力挽狂澜,扭转了长达两年的误治局面。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智慧的光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