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完美展现赵绍琴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水饮所致眩晕的典范医案,其辨证精准,法度严谨,疗效迅捷,深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病机对应”的至高原则。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眩晕5(美尼尔氏综合征)》
眩晕5(美尼尔氏综合征)
蔺某,女,51岁
初诊
突发眩晕,不能起坐,恶心欲吐,心悸不安,自觉胃中漉漉有声。舌白滑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孺滑而沉,一派水饮上泛之象,先用苓桂术甘汤方法,以消饮定眩。
桂枝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泽泻10克,三剂
二诊
眩晕渐减,心悸稍安,胸闷恶心未除。脉沉濡,舌白润,仲师云:病水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继用前法增损。
桂枝10克,茯苓20克,白术12克,炙草6克,干姜3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泽泻10克,焦三仙各10克,三剂
三诊
眩晕已止,诸证渐安,已能下地活动,微感胸闷,纳食欠佳,舌白脉沉,用《外合》茯苓饮以运中阳。
茯苓15克,白术10克,桂枝6克,枳实6克,厚朴6克,白蔻仁3克,焦三仙各10克,三剂
药后诸症皆安,停药休息数日而痊。
[按]:此案眩晕系饮邪上泛,蒙蔽清阳,其脉沉苔滑,口不渴,胸闷呕恶,水声漉漉,皆是水饮之征,故用苓桂术甘汤以化饮定眩定悸,二诊加干姜,焦三仙以运中阳,阳气振奋则水饮自消,三诊用《外合》茯苓饮加味以消余邪,大法治饮宗仲景以温药和之之旨,治在中焦,以脾属土,饮乃水类,土能制水,脾健则饮自消弥。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核心病机
症状:
主症:突发眩晕,不能起坐(眩晕剧烈)。
伴随特征:恶心欲吐,心悸不安,自觉胃中漉漉有声。这是水饮内停,上犯清阳的典型表现。水气凌心则心悸,水饮犯胃则呕恶,胃中水液震荡故漉漉有声。
舌脉:
舌象:舌白滑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这是阳虚水停的确凿舌象。白滑主寒湿水饮,胖大齿痕为脾虚不运,水湿内盛。
脉象:濡滑而沉。濡主湿,滑主水饮,沉主病在里。综合为里寒水饮之脉。
核心病机: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上泛清窍。
患者(51岁女性)可能处于生理转折期,阳气渐虚。
阳虚不能化水,脾虚不能制水,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为饮。
水饮随气机升降,上犯于头则眩晕,凌心则悸,犯胃则呕。
2. 治法精要: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赵师治法明确,直引仲景圣训:“病水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疗大法为 “温化” ,即用温热的药物来温助阳气,阳气足则水饮自化。
其核心在于恢复脾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和阳气的气化功能。
3. 方药分析:苓桂剂为主,循序渐进
一诊(急则治标,化饮定眩):苓桂术甘汤加味。
核心方阵: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此方是治疗“痰饮病”的祖方。
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饮。
桂枝:温通阳气,平冲降逆(降水气之上冲)。
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加味药物:
半夏、陈皮:合为“二陈汤”之意,增强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之力,针对“恶心欲吐”。
泽泻:甘淡性寒,利水渗湿,导水饮从小便而出,为“利水专药”,与茯苓相须为用。
二诊(增温中之力):
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加入 干姜3克,增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力;加入 焦三仙 消食助运,从源头杜绝水湿生成。三诊(善后调理,运中除根):《外台》茯苓饮。
眩晕既止,治疗重心转为健脾行气,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外台》茯苓饮(茯苓、白术、桂枝、枳实、厚朴、生姜) 是治疗“脾虚气滞,饮停心下”的良方。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的基础上,加入 枳实、厚朴 行气除满,消补兼施,使中焦气机畅通,则水湿无以留滞。
再加 白蔻仁 芳香化湿醒脾,焦三仙 消导和胃。
4. 疗效与机理
三剂晕减,六剂晕止,九剂收功。其机理在于温药恢复了阳气的“气化”功能,犹如太阳高照,则地面水湿自散。脾运得健,则水湿生成减少;水道通利,则已成之饮邪得去。
启示与总结
精准把握“水饮证”的辨证眼目:“眩、悸、呕、涎、舌滑脉沉” 是水饮内停的典型证候群。本案的“胃中漉漉有声”更是生动写照。抓住这些主证,即可明确诊断。
深刻理解“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这是治疗寒性水饮的总纲。绝不能因其“炎”症(美尼尔氏综合征)而误用寒凉,否则冰伏气机,饮邪难去。
经方运用,药简力宏:赵师深得仲景心法,首诊即用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主,切中病机,故能取效迅捷。
治疗层次分明:化饮(一诊)→ 温中(二诊)→ 运脾(三诊),节奏清晰,从治标到治本,环环相扣。
“治水不忘治气”:水饮的停滞与气机不畅密切相关。三诊选用《外台》茯苓饮,在用茯苓、白术健脾的同时,配枳实、厚朴行气,体现了“气行则水行”的思想。
异病同治:此案眩晕与前述肝阳上亢之眩晕病名虽同,但病机迥异(一为水饮,一为阳亢),治法方药因而完全不同(一用温化,一用清镇),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
这则医案是学习中医辨证和经方应用的绝佳范例。它告诉我们,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只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抓住核心病机,选用对证的经方,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赵绍琴教授娴熟运用经方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