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治疗虚性眩晕(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经典医案,其辨证清晰,治法纯正,且善于运用丸剂缓图收功,体现了中医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的策略和智慧。以下是对此案的解析和总结: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眩晕6(脑动脉硬化)》
眩晕6(脑动脉硬化)
乔某某,男,61岁
初诊
头目眩晕经常发作,双耳鸣响如蝉,心中儋憎悸动不安,舌淡胖,脉象沉弱,下元不足,下虚则上实,故发为眩晕耳鸣,姑拟填补下元方法。
熟地黄10克,山萸内10克,枸杞子10克,补骨脂10克,生牡蛎20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菟丝子10克,生石决明20克,楮实子10克,七剂
二诊
药后眩晕略减,耳鸣如前,精亏日久,不能上承于脑,髓海空虚故脑转耳鸣,失眠健忘继进填补之剂。
熟地黄1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0克,补骨脂10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制首乌10克,楮实子10克,桑椹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十剂
三诊
上方服10剂之后,患者自觉效佳,又按原方购10剂。眩晕心悸显著减轻,耳鸣也减轻不步,精力较前为强。填补之治,非日久不能见功,姑拟丸方,以为长久之计。
熟地黄60克,山萸肉60克,枸杞子60克,补骨脂3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菟丝子60克,桑椹子60克,楮实子60克,焦三仙各30克,白术30克,党参6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茯苓60克,丹参60克。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白开水送下,遇感冒停服。
上药服完一料后,自觉精力有加,眩晕等症皆除。
[按]:此案眩晕属虚,脉舌色症,皆为虚象,故治以填补方法。虚证的平复非一朝一夕之功。故在见效之后,处以丸药。
丸药方中,除以填补下元为主体之外,并从后天调治,故用参、芪、当归、苓、术等品,并加焦三仙以助运化,这样先后天并补,中下兼顾,方可常服以图缓效。
医案解析
1. 辨证要点与核心病机
病史与诊断:老年男性,脑动脉硬化。此病中医多责之于“髓海不足”或“清窍失养”。
症状:
头目眩晕经常发作:清窍失养,髓海空虚。
双耳鸣响如蝉:肾开窍于耳,此为肾精亏虚,耳窍失濡的典型表现。
心中憺憺悸动不安: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
舌脉:
舌象:舌淡胖。舌质淡为气血不足,舌体胖大多为气虚或阳虚之象。
脉象:沉弱。沉主病在里,弱主气血阴阳俱虚。此脉一派虚象,毫无邪实之征。
核心病机:下元不足,肾精亏虚,髓海失充。
赵师用“下虚则上实”来阐释。“下虚”指肾精亏虚于下;“上实”并非指邪气实,而是指因下部精华不能上奉,导致头部(上)得不到充盈,从而出现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如眩晕、耳鸣)。其本质是因虚致眩。
2. 治法精要:填补下元,滋肾填精
赵师的治法高度聚焦:“姑拟填补下元方法”。此乃“虚则补之”的直治法,完全针对肾精亏虚这一根本病机。
3. 方药分析:厚味填精,阴阳平补
一、二诊(汤剂攻坚,大力填补):
核心阵容: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桑椹子、制首乌。这一组是滋填肾阴、填补精髓的核心力量,药物多味厚质润,符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
温阳益精:补骨脂、杜仲、川续断、菟丝子。这一组是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之品。在大量滋阴药中佐以温阳药,寓“阳中求阴”之意,使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潜镇安神:生牡蛎、生石决明。用于一诊,意在潜降浮阳,针对眩晕标症,兼可防滋阴药之腻滞。
保护胃气:焦三仙。在填补药中加入消导之品,防止腻膈碍胃,影响吸收。
三诊(丸剂缓图,脾肾双补):
汤剂取效后,转为丸药治疗。此为高明之举,因虚损之证,非旦夕可愈,丸者缓也,适合长期调理。丸方组成:在填补下元的基础上,加入 健脾益气、养血活血 之品:
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此四味为健脾益气“四君”之意,培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充养先天。
当归:养血活血。
丹参:活血化瘀,针对“脑动脉硬化”的微观病理改变,体现了“久病入络”的思想。
方义:全方构成了 “先后天并补,中下兼顾,气血同调” 的宏大格局。通过健脾益气来增强吸收运化能力,使得填补肾精的药物能被有效利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善“髓海不足”的状态。
4. 疗效与治疗策略
患者自觉效佳,眩晕心悸显著减轻,最终痊愈。这得益于正确的辨证和分阶段的治疗策略:
初期(汤剂):集中药力,大力填补,快速扭转虚损局面。
后期(丸剂):缓缓图之,脾肾双补,巩固疗效,以求根治。
启示与总结
严格依据脉舌辨证:本案 “脉沉弱,舌淡胖” 是判断虚证的关键依据。只要抓住这一点,即使症状看似“上实”(眩晕、耳鸣),也当断为虚证,大胆用补。
“下虚则上实”的理论价值:此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因肾精亏虚导致头面五官“虚性兴奋”诸症的机理,丰富了眩晕、耳鸣的辨证内涵。
治虚证贵在守方:虚损病的恢复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一旦辨证准确,立法正确,就应“有方有守”,允许药物积累效能。
丸剂是虚证善后的最佳选择:对于慢性虚损病,在汤剂取效后,改为丸剂长期服用,既能持续给药,又方便经济,且药性温和,不易产生偏颇。
“补虚不忘运脾”:这是赵师一贯的学术思想。无论在汤剂还是丸剂中,都加入了焦三仙等运脾之品,确保了补药能够被有效吸收,真正发挥“补”的作用。
辨证论治的纯粹性:本案是纯虚证,故用纯补法。与前面肝阳上亢、痰饮上泛等实证眩晕的治法截然不同,再次彰显了“同病异治”的中医精髓。
这则医案是中医治疗老年性、虚损性疾病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对于诸如脑动脉硬化、神经性耳鸣等慢性病,只要辨证属虚,就应敢于并善于运用“填补”之法,并通过合理的剂型转换和长期调理,完全有望获得良效。赵绍琴教授的诊疗过程,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临证思路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