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充分体现赵绍琴教授“治病求本”学术思想的经典医案,展示了中医通过调经以治头痛的独特思路。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解析: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1(神经性头痛)》
头痛1(神经性头痛
章某某,女,47岁
初诊
头痛经常发作,每于经前加剧,癸事色深成块。舌红且千,心烦急躁,脉象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血虚肝阳上亢,虚热上扰,故经前头痛发作,癸事色深成块,血分瘀热也。
用凉血化瘀,兼折其热,养阴息风,治在八脉。
益母草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炒山栀6克,柴胡6克,生地黄10克,元参10克,麦冬10克,大黄1克,七剂
二诊
癸事适来,头痛较前显著减轻。经色鲜红,结块减少。脉数舌红,血分郁热尚未全清,再以前法进退。
益母草10在,泽兰叶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檩子10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七剂
三诊
药后自觉舒适,头痛未作,夜寐向安,食饮如常。舌红苔白,脉象濡精,按之小数。肝热已解,再以养血育阴方法。
生地黄10克,赤白芍各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益母草10克,10剂
以上方加减服至下次月经来潮,头痛未再发生,经色、量,质均属正常,病告痊愈。
[按]:本案患者头痛发生于经前,结合经色探有块,知其为血分瘀热。而肝为血海,为女子之先天,血热肝必旺,故知其肝阳上亢,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诸证不免矣。妇女此种头痛者甚多,治疗当从调经入手,泻其血分瘀热,用凉血化瘀方法。故方中并未有一味专治头痛的药,只是泄肝热,凉血热,活密滞。
随着血热渐除,月经复常,头痛自然面愈。故中医治病并非见症治症,而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三诊时患者血热已解,肝热亦平,即改用养血育阴为主,阴充血足,肝体得养,则癸事如常,而无头痛之患矣。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
发作特点:每于经前加剧。这是本案最关键的辨证线索,直接将头痛与女子月经生理联系起来。
四诊信息:
月经:癸事(月经)色深成块 → 这是血分瘀热的确凿证据。色深为热,成块为瘀。
舌脉:舌红且干 → 阴伤热盛;脉象弦滑而数 → 弦主肝郁,滑数为热盛有力之象。
全身症状:心烦急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 一派肝热内扰,心火亢盛之象。
病机关键:血虚肝旺,血分瘀热,冲任失调,虚热上扰。
病位:主要在肝、血分、冲任(奇经八脉)。
病性:本虚标实。本为阴血不足(血虚),标为肝阳上亢、血分瘀热。
病机链条:患者年近七七(47岁),阴血渐亏。阴不足则阳易亢,导致肝旺;肝藏血,主疏泄,与月经密切相关。肝郁化火,灼伤血络,则成血分瘀热。经前冲脉气血充盛,但此患者因有瘀热,气血壅滞不通,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发作。月经来潮后,瘀热随经血得以部分外泄,故头痛能稍减,但因病根未除,下次经前必再发。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赵师的治法非常明确:不从头痛表面症状入手,而是直捣病源——调经清热。
治则:凉血化瘀,清肝泄热,养阴息风。并特别指出“治在八脉”,即调理冲任等奇经。
初诊方药分析:
凉血化瘀组:益母草、赤芍、丹参、茜草。这是核心药组。益母草调经活血;赤芍、丹参凉血活血;茜草凉血化瘀。四药合用,专清血分瘀热,疏通胞宫。
清肝泄热组:炒山栀、柴胡。山栀清泄三焦之火,尤能清心除烦;柴胡疏肝解郁,条达气机,为肝经引药。
养阴生津组:生地黄、元参、麦冬。滋阴凉血,补充亏损之阴液,以涵养肝木,治本之策。
通腑泄热:大黄1克。画龙点睛之笔。用量虽轻,但意在通导瘀热下行,给邪以出路,寓“釜底抽薪”之意。
二诊方药调整:
药后显效,头痛大减,经色转鲜红,块减少。说明血分郁热已得清解,但未全清。故去养阴之力较强的元参、麦冬和大黄,加入:
泽兰叶:活血利水,加强调经之力。
黄芩:清肝肺之火,助山栀清热。
川楝子:疏肝行气,清肝火,止痛。
三诊方药调整:
肝热已解,头痛未作。治疗重点从“清泄实热”转为“养血育阴”以固根本,防止复发。
核心变化:加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配合生地黄、赤白芍,大力滋补肝肾之阴,填补亏虚。
兼顾余热:仍保留柴胡、黄芩、川楝子少量,以清解残余肝热。
维持通络:保留丹参、茜草、益母草,防止血瘀再起。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本案完美诠释了中医这一核心原则。头痛是“果”,血分瘀热、肝阳上亢是“因”。赵师不直接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而是通过凉血化瘀、调经清热的方法消除了致病之源,头痛自然痊愈。这就是“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疾病的根本。对于此案,月经异常才是病之本,头痛只是病之标。抓住了调经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治疗的钥匙。
动态辨证,分步治疗:
初诊、二诊:以攻邪为主,大力清泻血分瘀热。
三诊:邪去大半,立即转为扶正为主,养血育阴,巩固疗效。
整个治疗过程层次分明,节奏清晰。
“治在八脉”的思想: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冲任督带等奇经八脉与妇科生理病理关系密切。赵师指出“治在八脉”,提示从更深层的奇经系统来调理,体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
总结
本医案展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和辩证法:
局部与整体:不孤立看待头部症状,而是将其视为全身(特别是生殖系统)气血失调的一个表现。
阶段论治:根据邪正盛衰的变化,灵活转换攻补策略。
调经以治杂病:为妇科杂病(如经行头痛、发热、烦躁等)提供了极佳的治疗范式——从调经入手,往往能收奇效。
此案是中医“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理论的生动教材,极具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