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非常精彩且能体现赵绍琴教授“知常达变”学术思想的医案。它展示了一位名医不墨守成规,根据实际脉证,敢于突破常规推理,并善用经方、小方的高超技艺。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2(神经性头痛)》
头痛2(神经性头痛)
余某某,女,50岁头痛10余年,经常发作,痛时连及目珠作胀,必服止痛片方止。近几年来每日必服头痛粉一二包,否则头痛不能自支。寡居20余年,情志不遂,郁火内生,木火上扰,而作头痛,常理虽然如此,然前服清热养阴,凉血息风之剂,皆未能见效。诊其脉来力弱,舌白且润,并无热象可据。且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脉皆上于头,经云清阳出上窍,乃得耳聪耳明,今清阳不主上升,浊阴反犯于上,久则络脉痹阻。故尔头痛不止。议用升清阳活血通络方法。
川芎30克,茺蔚子30克
上二味为一剂,煎汤代茶,饮不拘时。
患者服上方代茶饮后,头痛即止。
[按]:此头痛日久不愈,按病久入络对待,川芎活血行气,善治头痛,所谓头痛必用川芎,各加引经药,今重用之,力专效宏,况其气辛温走窜,上达巅顶,下抵厥阴,合茺蔚子活血明目,稍煎即饮,取其清气上达,为治头痛之妙方,屡试屡验,若合入复方中亦可。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
病史特点:病程长达10余年,久病不愈;痛连目珠;每日依赖止痛药(头痛粉),已成痼疾。
常规推理(“常理”):患者“寡居20余年,情志不遂”,极易推导出“郁火内生,木火上扰”的病机。前医正是基于此,使用了“清热养阴,凉血息风”的治法。
关键转折(赵师辨证):赵师并未被病史和常规推理束缚,而是牢牢抓住了诊断的核心依据——脉象和舌象。
脉象:力弱(不是弦数有力)
舌象:白且润(不是红、干、黄腻)
结论:“并无热象可据”。这一判断彻底推翻了前医的治疗思路。
病机再分析:既然非热证,那是什么?
核心病机:清阳不升,浊阴上犯,久病入络。
理论依据:《内经》云:“清阳出上窍”。头面七窍的功能正常,依赖于清轻阳气的温煦和濡养。
病机链条:由于长期情志不遂,气机不畅,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到头面部;同时,浊阴之气(痰浊、瘀血等)壅滞于上,阻塞经络。日久则头部络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发为顽固性头痛。此证的本质是虚实夹杂,以清阳不升为本,以络脉瘀阻为标。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治法:升清阳,活血通络。
方药分析:
此方极简,仅两味药,但力专效宏,堪称“方简而力厚”。
川芎(重用30克):
作用:本品是治疗头痛的“圣药”。辛散温通,气味雄烈,能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行血海。
重用意义:常规用量多在10-15克。赵师在此重用至30克,取其“力专效宏”之意,利用其强大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力,直捣病所,破除巅顶之瘀阻络脉。其辛温之性亦可助清阳上升。
茺蔚子(重用30克):
作用:茺蔚子是益母草的果实。能活血调经、清肝明目。
配伍意义:① 助川芎活血通络,治疗“久病入络”;② 针对患者“痛连目珠作胀”的症状,引药力至目睛,有明目之效。
用法特色(煎汤代茶饮):
“稍煎即饮,取其清气上达”:这是赵师用法的心法所在。轻煎短时间煮沸,意在取其药物轻清上扬之气,而非浓浊的苦味成分,这样更有利于药气上达头面,契合“升清阳”的治疗目的。
“饮不拘时”:使药力持续、缓和地发挥作用,非常适合治疗这种慢性、顽固性的络病。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辨证首重脉舌,不囿于常理:这是本案最核心的启示。即使有“寡居情志不遂”的强烈暗示,赵师依然以脉弱、舌白润这客观的脉舌体征为最终诊断依据,敢于否定“郁火”的常规推断,体现了“舍证从脉”的辨证智慧。
“久病入络”理论的应用:对于病程长达十余年的慢性痛症,赵师从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出发,判断病位已在经络深处,非一般草木之品所能及,故用川芎等辛香走窜、活血通络之品直达病所。
善用经方,药简力专:赵师并不总是开大方。此案化繁为简,仅用两味药,但抓住了“升清阳”和“通络”两个关键点,重用君药,疗效卓著。证明了“方不在大,对证则灵”的道理。
对“头痛必用川芎”的诠释:赵师印证了“头痛不离川芎”的古训,但其用法精妙在于:① 重用以攻坚;② 根据病机(清阳不升)和用法(轻煎代茶),充分发挥其“上行头目”、“升发清气”的特性。
总结
本医案与上一篇(头痛1)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头痛1:表现为一派热象(舌红、便干、脉数),治以凉血化瘀清热,用复方。
头痛2:表现为无热象(舌白润、脉力弱),治以升清阳通络,用小方。
这两则医案共同展示了赵绍琴教授极高的辨证精度和灵活的施治手段。他教导我们,临床必须详察脉舌,审慎辨证,切忌先入为主,套用常法。只有真正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效如桴鼓,治愈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