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体现赵绍琴教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头痛的典型医案,其治法“清上实下”是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根本大法。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解析: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3(高血压)》
头痛3(高血压)
孙某某,女,37岁
初诊
脉象弦精细数,心烦梦多,大便干结,血压偏高,头痛偏左,痛如针刺。此阴分不足,血虚不能养肝,肝阳化风,风动则头痛必作,舌红且干,阴伤热生之象也。先用清上实下方法。
桑叶10克,菊花10克,勾藤10克(后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木瓜10克。
二诊
头痛略减,脉象弦细,舌红口干,再以前法,参以养血育阴,冀其风息痛止。
桑叶10克,菊花10克,勾藤10克(后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白芍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夏枯草10克,牛膝10克。
三诊
药后痛止眠安,仍以前法进退。忌食辛辣肥甘为要。原方继进10剂。
[按]:阴虚则阳亢,下虚则上盛,令头痛偏左,是肝热上冲,肝热之由,在乎阴虚,故用清肝息风以治其标,养血育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服之即效。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高血压)
四诊信息:
症状:头痛偏左,痛如针刺(定位在肝,久痛入络);心烦梦多(虚火上扰心神);大便干结(津液亏虚,肠失濡润)。
舌象:舌红且干 → 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的典型表现。
脉象:弦精细数 → 弦主肝病;细为阴血不足;数为有热。合参则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风上扰之象。
病机关键:阴分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风上扰。
病位:主要在肝、肾。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肾阴不足,则肝阴亦亏。
病性:本虚标实。
本虚:肝肾阴精亏虚(下虚)。
标实:肝阳亢逆,化风上扰(上盛)。
病机链条:阴亏于下 → 不能制约肝阳 → 肝阳亢逆于上 → 冲犯清窍 → 发为头痛。其“痛如针刺”提示阳亢化风,气血逆乱,已有轻微的络脉瘀阻之象。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赵师治法明确:清上实下(或称“滋水涵木”)。
清上:清理在上、在标之肝阳、肝风。
实下:滋补在下、在本之肝肾阴精。
初诊方药分析:
此方以“清上”为主,兼以“实下”之基。
清上(息风潜阳):
桑叶、菊花:轻清上行,疏散肝经风热,清利头目。
钩藤(后下):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是治肝阳头痛要药。
生石决明、生牡蛎:质量沉降,重镇潜阳,将上亢之肝阳向下拉扯,是平肝潜阳的核心药物。
实下(柔肝养阴):
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滋养肝血,柔肝缓急止痛。白芍能敛阴和营,制约肝阳。
木瓜:酸平,入肝经,能舒筋活络,化湿和胃,在此助白芍柔肝舒筋。
二诊方药调整:
头痛略减,说明药已对证。治疗增加“实下”的比重,加强滋阴治本之力。
加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这是滋补肝肾之阴的经典药对,药性平和,滋阴而不腻滞。此举直补病根,旨在“滋水”以“涵木”。
加入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针对肝阳化火之势,助桑菊清上。
加入牛膝:画龙点睛之笔。牛膝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引血下行。它将方剂的药力引导向下,迫使上逆之气血下降,是“清上实下”法中不可或缺的引经药。
三诊:
痛止眠安,标志显效。嘱原方继进,以巩固疗效,并强调忌食辛辣肥甘,因这些食物会助热伤阴,使病情反复,体现了赵师对患者调养的重视。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紧扣“阴虚阳亢”核心病机:赵师明确指出:“阴虚则阳亢,下虚则上盛”。这是理解本病及处方的总纲。所有用药都围绕“下虚”(阴虚)和“上盛”(阳亢)两个层面展开。
标本兼顾,层次分明:
初诊:急则治其标,以平肝潜阳(清上) 为主,兼顾柔肝。
二诊:标症缓解,立即加入滋补肝肾(实下) 之品,并用牛膝引血下行,将治疗重点转向治本,并贯通上下。
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疗热以寒药,治下焦以咸寒,治中焦以甘寒”的经典用药思路。
“清上实下”法的完整呈现:该案完美展示了此法的组成:
清上:桑叶、菊花、钩藤、夏枯草(清热平肝)。
潜镇:石决明、牡蛎(重镇潜阳)。
实下: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
引经:牛膝(引药下行,引血归元)。
调和:白芍、甘草(柔肝缓急)。
总结
本医案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的典范之作。它告诉我们:
治疗此类头痛,不能一味镇压,而要看到其“下虚上实”的本质。
“清上实下” 或 “滋水涵木” 是根本治法,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添水)来制约上亢之肝阳(涵木),才能使阴阳重归平衡。
用药上,重镇潜阳与滋养阴液必须结合,并善用引经药(如牛膝)导邪下行,方能取得佳效。
此案与前述头痛2(升清阳)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辨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