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体现赵绍琴教授治疗肝郁化火、阴分不足型高血压头痛的医案,其辨证用药在“清上实下”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疏解肝郁。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解析: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4(高血压)》
头痛4(高血压)
周某,女,54岁
初诊
形体削瘦,面色黧黑,木火之形,急躁易怒,每于夜寐欠安则头痛必发,若逢恼怒,其痛更甚。脉象弦细而散,按之有力,阴之不足阳之有余,宣泄其肝热,和其阴分,求其痛止。
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竹茹6克,枳壳6克,白芍10克,勾藤10克,生地黄10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七剂
上方服七剂痛减,又继服七剂痛止。
[按]:此案与上案病情相仿,故用药亦大致相同。案中所说木火之形是指形体较瘦削,面色偏黑,性情急躁者,这类患者大多肝火旺而阴分不足,其脉象弦细数,弦乃术郁之象,细主脏阴之亏,数则主热,故断为肝郁热而阴分不足,用泄肝热平肝阳养血育阴方法可效。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高血压)
体质与情志:
“木火之形”:这是赵师非常重要的体质辨证。患者“形体削瘦,面色黧黑,急躁易怒”,是典型的肝旺体质。形体瘦削常提示阴液易亏;面色黧黑(黑中带黄)而非红赤,说明热郁在里,非单纯实火;性情急躁是肝火内盛的表现。
诱发因素:“每于夜寐欠安则头痛必发,若逢恼怒,其痛更甚”。睡眠不好耗伤阴血,阴不制阳,故阳亢头痛;恼怒直接引动肝火,使气机上逆,加重头痛。
脉象分析:弦细而散,按之有力。
弦:主肝病、主气郁。
细:主阴血不足。
散:在这里并非“散漫无根”之意,而是形容脉气不敛,有郁热外散之象。
按之有力:说明虽是虚中夹实,但当前以实邪(肝郁热) 为主要矛盾。
病机关键:肝郁化火,上扰清窍;阴分不足,下虚上实。
与头痛3案纯然的“阴虚阳亢”相比,本案更突出了 “肝郁” 这一病机环节。是肝气先郁结,日久化火,火邪上攻,并进一步灼伤了阴液。其病机层次为:肝郁 → 化火 → 伤阴 → 阳亢。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治法:疏泄肝热,平肝潜阳,佐以和养阴分。
方药分析:
本方是在平肝潜阳的基础上,合入了疏肝清热的思路。
疏泄肝热组:
柴胡、黄芩:这是小柴胡汤的核心药对。柴胡疏肝解郁,条达气机,解“郁”之因;黄芩苦寒,清泄肝胆郁热,解“化火”之果。二药一散一清,专治肝郁化火。
川楝子:疏肝行气,清泻肝火,止痛力强,针对“恼怒后痛甚”的肝气横逆。
竹茹、枳壳:取温胆汤之意。竹茹清热化痰;枳壳行气宽中。二者合用,能清泄胆热,和胃化痰,针对肝火可能犯胃、生痰的兼夹病机。
平肝潜阳组:
钩藤、生石决明、生牡蛎:与头痛3案同理。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牡蛎质量沉降,重镇潜阳,将上冲之肝火肝阳拉回下来。
和养阴分组:
白芍、生地黄: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在大量疏泄清泻的药物中,用此二药顾护被耗伤的阴血,治本之策。
服法:七剂痛减,再七剂痛止。说明药证相符,效不更方,守方继进,以巩固疗效。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重视体质辨证(“木火之形”):赵师常通过患者的形体、面色、性情来快速判断其体质类型和核心病机。“木火之形”的人,其治疗大法必然离不开疏肝、清肝、柔肝。
脉诊精微,决定治法:本案脉象“按之有力”是关键鉴别点。它提示尽管有阴伤(细脉),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肝郁热盛,因此治疗上疏泄清肝的力度要大于滋补阴液。若脉按之无力,则治法又当不同。
同中求异的辨证思维:
与头痛3案对比:两案均为高血压头痛,病机上都属“阴之不足阳之有余”。
不同之处在于:头痛3案(孙某某)更侧重于“阴虚阳亢”,肝郁不明显,故直接用“清上实下”法,方中用牛膝引血下行。
本案(周某)则侧重于“肝郁化火”兼伤阴,故在潜阳的基础上,加入柴胡、黄芩、川楝子等一派疏肝泄热之品,而不用牛膝。
这正是中医“同病异治”的完美体现,也解释了赵师在按语中所说“用药亦大致相同”(均有潜阳养阴药)但又同中有异(本案多了疏泄药)的原因。
总结
本医案告诉我们:
对于高血压、头痛等病,不能一见“阳亢”就只顾潜镇,必须详辨是否有“肝郁”的前提。疏肝解郁是治疗肝火上炎证的重要一环。
辨证要体、症、脉、舌合参。尤其脉象的“有力”“无力”,是判断虚实比重、决定治疗侧重的关键依据。
赵师的“木火之形”体质理论,对于快速辨识和治疗此类疾病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