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充分展现赵绍琴教授治疗疑难杂症高超技艺的医案,其辨证之精微、用药之巧妙、层次之分明,令人叹服。以下是对该医案的全面解析: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5(三叉神经痛)》
头痛5(三叉神经痛)
宁某某,女,42岁
初诊
患三叉神经疼痛有年,曾在神经科治疗。常服镇静剂西药,若停药则头痛即发。面色红赤,舌红唇紫,夜寐梦多,心烦急躁。病属木郁化火,肝热生风,络脉瘀滞之症。先当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用活血通络,以止其痛。
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1克,木瓜10克,勾藤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珍珠母20克,七剂
二诊
药后痛势稍缓,脉象弦数,按之有力;舌红苔黄唇紫,舌背络脉粗大紫黑,必是血分瘀滞,拟用凉血化瘀通络方:
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牛膝10克,川芎20克,勾藤10克(后下),生石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珍珠母2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1克,七剂
三诊
痛势再减,可不服安眠药。夜晚睡眠显著改善,心情较前平静。诊脉弦数,舌红苔白,仍用前法加减。
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1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川芎20克,七剂
四诊
近因动怒,头痛又作,夜寐不安,恶梦纷纭。五志过极,皆为火热,木火上攻,其痛必作堋I象弦数有力,舌红尖刺苔黄根厚,再以清泄肝胆方法。
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龙胆草3克,夏枯草10克,蝉衣6克,值蚕10克,片姜黄6克,大黄2克,黄连2克,焦三仙各10克,七剂
上方服后,头痛即止。嘱其戒恼怒,忌辛辣,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每日锻炼,以防复发。
[按]:三叉神经痛较为顽固,其人面红唇紫急躁易怒,即是肝经郁火上冲之征澈药用升降散疏解肝经郁滞,升降气机为先,木郁达之是也。从其舌背络脉紫黑粗大,知其血分瘀滞,伏热深重。历来察舌,只观正面舌质舌苔的变化。赵师家传有观舌背面络脉法,令患者张口,伸舌,向上挠起,暴露舌背面,其上有青筋显露两条,若粗大紫黑者即是血分瘀热较重。有时舌面浮苔满布,遍及周迫,以致观察舌质不易明了,亦可令患者挠起舌来,察其舌背之质地,是红是赤是绛,或于或燥或润,一日了然,最为准确。本案治疗过程中,患者困动恼而致病情加重,因其病本属肝热,怒为肝之志,大怒而肝气逆上,所谓五志化火,故肝热增重,头痛加剧。治之增加清泄肝胆之品。肝属木,木能生火,故舌红尖刺,是木火两盛之象,方中加入黄连,以泻心火,是实则泻其子也。配伍周全,切中病机,故服之即效。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
疾病特点:病程长(“有年”),疼痛剧烈,顽固难愈,依赖西药。
四诊信息:
望诊:面色红赤,舌红唇紫 → 肝火上炎,血分瘀热的典型体征。
问诊:夜寐梦多,心烦急躁 → 肝火扰心。
关键体征(赵师家传):舌背络脉粗大紫黑。这是判断血分瘀滞深重的决定性依据,是本案辨证的突破口。
病机关键:肝经郁火,上攻头面;血分瘀滞,络脉不通。
本病机包含三个层面:
气机层面: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木郁化火)。
血分层面:火邪灼伤血络,导致瘀血内停(唇紫、舌背络脉紫黑)。
经络层面:郁火与瘀血互结,阻塞头面经络(三阳经脉),“不通则痛”,发为剧烈、顽固的疼痛。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分阶段论治)
赵师的治法随证转方,层层递进,清晰地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诊):疏调气机,解郁通络
治法:针对“木郁”,以调畅气机为先,兼以通络。
核心方药: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
蝉衣、僵蚕:升清阳,散风热,透邪外出。
片姜黄、大黄:降浊阴,行气破瘀,泻热导滞。
四药合用,一升一降,旨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疏解肝经郁滞”,此为“木郁达之”的经典用法。
配伍:加钩藤、珍珠母平肝息风;加大腹皮、槟榔疏利三焦气机;加木瓜舒筋活络。
第二阶段(二诊):凉血化瘀,平肝通络
调整依据:药后痛缓,但舌背络脉体征暴露了“血分瘀滞”的核心病机。
治法:在疏泄肝热的基础上,重点转入凉血化瘀。
核心变化:
加入凉血化瘀组:丹参、茜草凉血活血;牛膝引瘀血下行;重用川芎20克,取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力,活血行气止痛之力峻猛,专治顽固性头痛。
加强平肝:加生石决明、生牡蛎,与珍珠母协同重镇潜阳。
保留升降散:继续调畅气机,开通邪路。
第三阶段(三、四诊):清泄肝胆,泻火解毒
诱发因素:因“动怒”导致肝火暴亢,病情反复。
治法:急则治其标,大力清泄肝胆实火。
核心变化:
加入清肝猛药:龙胆草大苦大寒,直泻肝胆实火。
清肝散结:夏枯草。
“实则泻其子”:加黄连泻心火。因肝火亢盛(母)常引动心火(子),泻心火有助于折减肝火,是极高明的配伍。
加大大黄用量:从1克增至2克,增强通腑泻热之力。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家传绝学——观舌背络脉法:这是本案最独特的诊断技艺。赵师指出,当舌面苔垢难以反映真实病情时,观察舌背面两条青筋(络脉) 的色泽形态(是否粗大紫黑),是判断血分瘀滞程度的最准确依据。此法为其家传,是深入血分辨证的关键钥匙。
治病次第,层次分明:赵师治疗并非一蹴而就。
先调气(解郁):用升降散“木郁达之”。
再治血(化瘀):发现血瘀征象后,立即转入凉血化瘀。
后清火(泻实):遇情志诱发,火势鸱张时,果断用龙胆草、黄连等苦寒之品直折火势。
这种清晰的层次感,体现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治疗思想。
善用古方,活用古方: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本是治疗温疫的名方。赵师将其灵活运用于内科杂病(如本案的肝郁火),取其“升清降浊,调和气血”的核心作用,极大地扩展了古方的应用范围。
注重情志与调护:最终治愈后,赵师嘱其“戒恼怒,忌辛辣,戒烟酒”,并“每日锻炼”。这表明他认为,对于此类与情志密切相关的疾病,药物治疗只是“锄草”,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改良土壤”,是防止复发的根本。
总结
本医案是中医治疗疑难重症的典范,它告诉我们:
辨证求精:不能满足于常规辨证,要掌握像“观舌背”这样的特殊诊断方法,才能发现深层病机。
论治求层次:对于复杂病机,要分清主次和层次,制定步步为营的治疗策略。
用药求精准:无论是重用川芎治顽痛,还是用黄连“实则泻其子”,都体现了精准的战术打击。
思路求开阔:善于将治疗温病的方剂(升降散)和理论(分消走泄、凉血化瘀)运用于内科杂病,融会贯通。
此案不仅传授了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具体方法,更展示了一位临床大家面对复杂病情时的思维过程和决策艺术,极具学习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