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充分体现赵绍琴教授“辨证精准,用药简练”学术风格的医案。面对复杂的头痛病症,他能够抓住核心病机,用极简的方药取得奇效。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解析: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6(低血压)》
头痛6(低血压)
王某某,女,60岁
初诊
头痛经常发作,痛在巅顶,连及前额。常自购止痛片或止痛粉止痛,颇效。脉象沉细无力,舌自润质嫩胖,有齿痕,经查血压偏低。禀赋薄弱,清阳不升,宜升和清阳方法,用代茶饮。
川芎40克,白芷10克
水煎代茶饮,不拘时候。
上方服之痛止,可与止痛片媲美。
[按]:头为诸阳之会。若清阳不能上承,则浊阴必犯清窍,而为头痛,目涩之类。患者痛在巅顶,厥阴所过;连及前额,阳明之区,其常服西药止痛,实已成瘾。姑拟代茶饮,方便饮用,以代止痛西药,坚持服用,可望戒断成瘾之西药。此方针时本病而设,川芎入厥阴,达巅顶,止巅痛,白芷入阳明,达前额,升清阳。二药合用,止头痛之效大增。故饮之即效。若不愿煎煮,用沸水浸泡亦可。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低血压)
疼痛特点:痛在巅顶(足厥阴肝经循行区域),连及前额(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
四诊信息:
脉象:沉细无力 → 这是虚证的典型脉象。沉主里,细无力为气血阴阳亏虚,鼓动无力。
舌象:舌白润,质嫩胖,有齿痕 → 这是阳气虚弱,水湿内停的确凿证据。舌质嫩胖有齿痕是脾阳虚、水湿上泛的表现;舌白润说明无热象。
现代检查:血压偏低 → 为中医的“清阳不升”诊断提供了西医佐证。
病机关键:禀赋薄弱,清阳不升,浊阴上犯。
病位:主要与脾、胃、肝有关。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头面;胃经循行前额;肝经上达巅顶。
病性:属里、虚、寒证。
病机链条:患者年老(60岁),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脾胃虚弱,导致化生清阳之气的功能减退。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以温养头目,反而浊阴之气(水湿、寒邪)乘虚上犯,阻塞清窍,故而发生头痛。其病机本质是 “本虚”(阳虚) 导致的 “标实”(浊阴上犯)。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治法:升和清阳(升发温和清阳之气)。
方药分析:
此方仅两味药,但直中病机,配伍精当。
川芎(重用40克):
作用:辛温香窜,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中气药”,有强大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
重用意义:常规用量为3-10克。赵师在此重用至40克,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利用其强大的上行之力,引药直达巅顶,犹如“火箭推进器”,将清阳之气推上去;二是其温通之性可以散寒、化瘀、通络,破除巅顶的浊阴凝滞。这是治疗巅顶头痛的专药和要药。
白芷(10克):
作用:辛温,入阳明胃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之功,尤擅治疗前额头痛和眉棱骨痛。
配伍意义:① 针对前额疼痛,引药力入阳明经;② 辅助川芎升散清阳,芳香化浊。
用法特色(水煎代茶饮):
“不拘时候”饮用,可使药力温和而持续地发挥作用,非常适合这种虚性、慢性的头痛。
这种用法方便患者坚持,旨在逐步戒断对西药止痛片的依赖。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紧扣虚证本质,与前述诸案形成鲜明对比:前述头痛案(3、4、5)多为肝阳、肝火、瘀热等实证,脉多弦滑有力。本案则脉沉细无力,舌胖嫩,为虚证。一实一虚,治法迥异,充分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核心思想。
经络辨证与药物归经的精准运用:赵师精准地根据头痛部位(巅顶属厥阴肝经,前额属阳明胃经),选择了归肝经的川芎和归胃经的白芷,是“引经报使”理论的经典应用。
“升和清阳”以治虚性头痛:本案治法不是滋补,而是“升和”。因为病机关键在于清阳“升发”无力,而非单纯的“不足”。因此,用川芎、白芷等风药、辛温之品,鼓动阳气上升,这正是《内经》“气虚者,引而扬之”的治法体现。
用药“简、便、效、廉”:赵师不开大处方,仅用两味寻常药物,通过精妙的配伍和重用的剂量,达到了“服之痛止,可与止痛片媲美”的效果,展现了中医“方简力宏”的境界。
总结
本医案告诉我们:
辨证是灵魂:绝不能一见头痛就认为是“火”或“瘀”。脉象沉细无力、舌质胖嫩是鉴别虚性头痛的关键指征。
治法源于病机:对于“清阳不升”证,治疗核心是 “升” ,而不是一味地“补”。
善用引经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归经药物,能极大地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小方亦可治大病:精准的辨证和对药性的深刻理解,胜过庞杂的堆砌药物。
此案与头痛2(余某某案) 的治法(升清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彼案脉“力弱”而偏郁,本案脉“沉细无力”而偏虚,同中有异,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