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这是一则展现赵绍琴教授以“药简力专,长期缓图”思路治疗慢性病的经典医案。其用药之精炼,用意之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优势。以下是对该医案的解析:
书籍原文: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头痛7(高血压,动脉硬化)》
头痛7(高血压,动脉硬化)
李某,男,64岁
初诊
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年,经常头痛,左侧为重,两耳鸣响,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五心烦热。素嗜辛辣厚味,且喜饮酒。大便干结,舌红且干,脉弦细劲数。此肝经郁热上攻,络脉不通。宜用养血平肝和络方法,非常服不能成功。
拟用代荼饮方法。赤白芍各30克。水煎代茶,每目三次,每次200毫升。
患者用上方坚持饮用3个月,头痛基本消失,血压平稳。
[按]: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即使西药降压,也须长期服用,以维持疗效冲医能否有常服之方,各种中成药当然可以选用。然若能针对个体情况,拟出对症之方,选用精练之药,采服简便方法,药少而精,法简而易行,岂非患者之福音?赵师所常用的代茶饮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此方治疗高血压头痛头晕,属于阴虚阳亢血分瘀滞者疗效甚好。
所需者,持之以恒耳。
一、 病案核心:辨证与病机分析
诊断:头痛(西医诊断: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点:患者高龄(64岁),病程长(“多年”),为慢性顽固性疾病。
四诊信息:
症状:头痛(左侧为重),两耳鸣响,心烦急躁,夜寐梦多,五心烦热,大便干结。 → 一派阴虚阳亢,虚火上扰之象。
舌象:舌红且干 → 阴液亏损的确凿证据。
脉象:弦细劲数 → 弦主肝旺;细主阴亏;劲数为虚热亢扰,脉管硬化之象。此脉是阴虚阳亢的典型脉象。
生活习惯:素嗜辛辣厚味,且喜饮酒。 → 这是导致湿热内生,耗伤阴液的重要病因。
病机关键: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血瘀络阻。
病位:在肝、肾。年老肾阴渐亏,水不涵木,加之长期饮食不节,助热伤阴,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
病性:本虚标实。
本虚:肝肾阴精亏虚(脉细、舌干、五心烦热)。
标实:肝阳上亢化风(头痛、耳鸣、脉弦劲);久病入络,脉络瘀阻(头痛部位固定,动脉硬化)。
二、 治法与方药解析
治法:养血平肝和络。
方药分析:
此方极简,仅用两味药,但直中病机,设计巧妙。
白芍(30克):
作用:酸苦微寒,主入肝经。功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重用意义:重用至30克,旨在大力滋养肝血,敛摄妄动之肝阳,针对“阴虚阳亢”的病本。其柔肝缓急之功可有效缓解头痛。
赤芍(30克):
作用:苦微寒,主入肝经。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配伍意义:① 助白芍清泄肝热;② 针对“久病入络”、“动脉硬化”的血瘀病机,活血散瘀,疏通脉络,治疗头痛之标。
两药配伍之妙:
一养一活:白芍偏守,养血柔肝治其本;赤芍偏散,活血化瘀治其标。
一敛一散:白芍敛阴抑阳;赤芍散瘀通络。两者相反相成,共同调理肝之体(血)与用(气),完美契合“养血平肝和络”的治法。
剂量各30克:药少则力专,重用方能起到持续性的治疗作用。
用法特色(代茶饮):
“水煎代茶,每日三次,每次200毫升”。这种用法旨在使药力温和、持久地发挥作用,如同“滴水穿石”,非常适合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
此法简便易行,患者易于坚持,替代了需要长期服用的西药降压药模式。
三、 赵绍琴教授的临证心法(按语精髓)
慢性病管理思维:赵师明确指出:“宜用养血平肝和络方法,非常服不能成功”。这表明他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这类慢性病的治疗有清晰的认识:不能追求速效,而需长期调理,缓以图功。这与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需终身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但中医是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来实现的。
“代茶饮”模式的推广价值:赵师在按语中专门论述了这种方法的优势:“药少而精,法简而易行”。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解决了中药汤剂难以坚持的痛点。
辨证精准,用药精炼:面对如此复杂的慢性病,赵师没有面面俱到地堆砌药物,而是抓住“阴虚阳亢,血瘀络阻”的核心病机,仅用赤白芍两味药,通过调整配伍和剂量,就覆盖了养血、平肝、活血三大治法,展现了极高的学术造诣和临床自信。
治未病思想:案中虽未明言,但“素嗜辛辣厚味,且喜饮酒”的病因记录,本身就暗示了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根本。药物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结合,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总结
本医案给我们以下启示:
治疗慢性病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设计简便、有效、易坚持的方药方案(如代茶饮)至关重要。
用药贵在精而不在多。精准的辨证和对药性深入的理解,胜过药物的简单堆砌。
赤白芍配伍是治疗肝阴不足、兼有血瘀所致头痛、眩晕、高血压的经典药对,值得深入学习和应用。
此案与头痛3、4案同属“阴虚阳亢”,但本案更侧重于“久病入络”的血瘀证,且患者年事更高,病情更久,故不用石决明、牡蛎等重镇之品,而选用更具滋养疏通作用的赤白芍,体现了因人制宜的辨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