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天容穴(TIān Róng Xué, SI17)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特性:清热利咽、消肿降逆、疏经活络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平对喉结水平线。
体表标志:
下颌角后1横指(约1寸)可触及凹陷,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位,头稍后仰。
标志定位:
先定位下颌角(耳垂下方的骨性突起)。
沿下颌角向后触摸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触按确认:按压时喉部有轻微压迫感,或向耳部放射酸胀感。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咽喉病症: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声带水肿(配少商、鱼际)。
耳部疾病:神经性耳鸣耳聋(配听宫、中渚)。
颈部病症
颈源性头痛、落枕、颈椎病(配列缺、天柱)。
甲状腺肿大、颈部淋巴结炎。
特殊作用
降逆止呕:缓解晕车呕吐、梅核气(配内关、膻中)。
美容作用:改善面部浮肿、下颌线松弛(配颊车、下关)。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天容主咳逆上气,咽喉肿痛”。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直刺0.5~1寸,针感向咽喉或耳后扩散。
注意:避开颈动脉,针尖略向后倾斜。
手法:
咽喉肿痛用泻法(快速提插捻转),虚证用平补平泻。
2. 艾灸疗法
温和灸:5~10分钟,治疗寒性咽痛(需暴露颈部)。
禁忌: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禁用灸法。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直刺超过1.5寸可能损伤)。
禁忌人群:颈部血管瘤、严重动脉硬化患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翳风(SJ17)→ 增强利咽消肿效果。
循经配穴:配合谷(LI4)→ 疏风解表,治外感咽痛。
经典方例
喉痹方:天容 + 少商(LU11) + 照海(KI6)→ 滋阴降火(慢性咽炎)。
颈痛方:天容 + 风池(GB20) + 肩井(GB21)→ 缓解颈肌痉挛。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颈阔肌、耳大神经分支。
中层: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外静脉。
深层:颈动脉鞘(含颈总动脉、迷走神经)。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颈横神经(C2-C3)。
关联神经:迷走神经(调节咽喉肌运动)。
作用机制假说
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孤束核通路调节咽喉反射(动物实验证实)。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声带麻痹:电针天容穴(连续波)联合发音训练,有效率85%(《中国针灸》20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温和灸天容可改善颈动脉血流速度(超声检测)。
实验研究
红外热像显示:针刺后天容穴区温度升高1.2℃,提示局部微循环改善。
免疫组化研究:调节TNF-α/IL-6比值,减轻咽喉部炎症(大鼠模型)。
七、操作口诀(速记)
天容颌后凹陷藏,清咽利喉降逆强。
颈痛耳鸣皆可治,浅刺避脉保安康。
总结
天容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治疗头颈咽喉疾病的要穴,兼具治疗与美容双重功能。其解剖位置邻近颈部大血管,操作时需严格掌握进针角度与深度(建议≤1寸)。现代研究证实其可通过神经-免疫调节改善局部病理状态,临床配伍时需根据病症虚实选择刺灸方案。
(注:具体操作请遵循执业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