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颧髎穴(Quán Liáo Xué, SI18)
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特性: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疏调面颊气血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面部,颧骨下缘凹陷处,平鼻翼下缘水平线,当目外眦直下与颧骨下缘交界处。
体表标志:
颧骨最突出点下方凹陷,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张口时凹陷加深。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位,面部放松。
标志定位:
先定位目外眦(外眼角)直下垂线。
沿垂线下摸至颧骨下缘凹陷处(约平鼻翼下缘)。
触按确认:按压时酸胀感向面颊或耳前放射,张口时凹陷更明显。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面颊病症: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口腔疾病:牙痛(尤其上颌牙痛)、颞下颌关节紊乱。
局部病症
面部浮肿、痤疮、黄褐斑(配合谷、血海)。
外伤性面颊肿痛(如撞击伤)。
特殊作用
祛风通络: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面肿。
美容调理:改善面部气血循环,减轻法令纹(配地仓、迎香)。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颧髎主口僻,目赤肿痛,齿痛”。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直刺0.3~0.5寸,针感向面颊或耳前扩散。
注意:避开颧面动静脉,针尖略向鼻侧倾斜。
手法:
面瘫初期用泻法(快速捻转),慢性期用平补平泻。
2. 艾灸疗法
温和灸:3~5分钟(面部慎灸,需专业操作)。
禁忌:面部皮肤破损、红肿热痛禁用灸法。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颧面动静脉、面神经颧支(直刺过深可能损伤)。
禁忌人群:凝血功能障碍、面部感染患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下关(ST7)→ 增强止痛效果(三叉神经痛)。
循经配穴:配合谷(LI4)→ 疏风清热,治外感面肿。
经典方例
面瘫方:颧髎 + 地仓(ST4) + 阳白(GB14)→ 通络牵正(贝尔氏麻痹)。
牙痛方:颧髎 + 合谷(LI4) + 内庭(ST44)→ 清胃火止痛(上牙痛)。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颧肌。
中层:咬肌起始部、颧面动静脉分支。
深层:上颌骨体、上牙槽神经。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分支)。
关联神经:面神经颧支(支配眼轮匝肌)。
作用机制假说
刺激通过调节三叉神经-脑干通路抑制痛觉传导(功能MRI研究支持)。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面神经炎:电针颧髎穴(疏波)联合穴位注射,有效率92%(《针灸临床杂志》2021)。
颞下颌关节紊乱:针刺后张口度增加50%(RCT研究,2022)。
实验研究
红外热成像显示:针刺后患侧面部温度升高0.8~1.5℃,提示微循环改善。
动物实验:抑制三叉神经节P物质释放,减轻炎症性疼痛。
七、操作口诀(速记)
颧髎颧下凹陷藏,祛风通络面瘫方。
牙痛口歪皆能治,浅刺避血保安康。
总结
颧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治疗头面疾病的要穴,尤擅调理面颊肿痛、神经麻痹及牙痛。其解剖位置邻近血管神经,操作时需严格掌握进针深度(建议≤0.5寸),结合电针、穴位注射等现代技术可增强疗效。现代研究证实其通过神经调节与血流改善发挥治疗作用,临床配伍需兼顾局部与整体辨证。
(注:具体操作需由执业医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