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BL)
经络属性:阳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流注时辰:申时(15:00-17:00)
穴位总数:67穴(单侧)
循行特点:人体最长经脉,主干贯穿头、项、背、腰、下肢后侧,分支联系脏腑背俞穴。
一、经络循行与功能

1. 循行路径
主干:
起始:目内眦(睛明穴,BL1)→ 上额交巅(百会穴附近)。
分支:巅顶部分为两支:
外行线:从头顶至耳上角。
内行线:入颅内络脑,出项部(天柱穴,BL10)→ 沿脊柱旁1.5寸下行→ 抵腰→ 络肾属膀胱。
下肢部:从腰部分支→ 沿臀部→ 下肢后侧→ 外踝后→ 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BL67)。
关联脏腑:属膀胱,络肾,联系脑、眼、鼻、耳。
2. 核心功能
调节阳气:为“诸阳之长”,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
通调水道:与肾协同管理水液代谢。
脏腑背俞穴:背部12对背俞穴直接调节五脏六腑功能。
二、关键穴位与主治
1. 头部要穴
睛明(BL1):
定位:目内眦内上方0.1寸凹陷。
主治:目赤肿痛、近视、视神经萎缩(配风池、太阳)。
操作:针尖向鼻根方向斜刺0.3~0.5寸,禁灸。
天柱(BL10):
定位: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
主治:颈项强痛、头痛、鼻塞(配后溪、风池)。
2. 背俞穴群
肺俞(BL13):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哮喘、荨麻疹(配膻中、定喘)。
心俞(BL15):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悸、失眠、癔症(配内关、神门)。
肝俞(BL18):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目疾、情志病(配太冲、期门)。
3. 下肢枢纽穴
委中(BL40):
定位: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主治:腰痛、中暑、丹毒(配肾俞、腰阳关)。
操作: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腰背委中求”)。
承山(BL57):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顶端。
主治:小腿痉挛、痔疮、便秘(配大肠俞、长强)。
三、刺灸方法与临床特色
1. 针刺要点
背部浅刺:背俞穴多斜刺0.5~0.8寸,避免伤及肺脏(尤其瘦弱者)。
下肢深刺:委中、承山可直刺1~2寸,治疗下肢痹症。
2. 特色疗法
刺络拔罐:委中穴点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热毒疮疡。
铺灸(长蛇灸):沿膀胱经背部施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
四、经典配伍与临床应用
外感表证:
大椎(GV14) + 风门(BL12) + 肺俞(BL13)→ 疏风散寒(风寒感冒)。
内脏疾病:
肝俞(BL18) + 太冲(LR3)→ 平肝潜阳(高血压)。
肾俞(BL23) + 关元(CV4)→ 温补肾阳(阳痿遗精)。
疼痛综合征:
肾俞(BL23) + 大肠俞(BL25) + 环跳(GB30)→ 通络止痛(坐骨神经痛)。
五、现代研究与科学验证
神经调节机制
背俞穴:刺激肺俞可调节迷走神经活性,改善哮喘患者FEV1(《针灸研究》2021)。
委中穴:fMRI显示针刺后激活边缘叶与岛叶,缓解慢性腰痛(Nature子刊,2020)。
临床证据
强直性脊柱炎:铺灸膀胱经联合生物制剂,脊柱活动度改善率提高40%(RCT研究,2022)。
慢性疲劳综合征:艾灸背俞穴(脾俞、肾俞)显著降低IL-6水平(《中医药学报》2019)。
六、保健应用与操作口诀
1. 日常保健
拍打膀胱经:沿背部至下肢后侧拍打,促进阳气升发。
艾灸肾俞:每日温和灸10分钟,增强肾气。
2. 速记口诀
膀胱经长贯头足,背俞连脏调脏腑。
睛明天柱通头项,委中承山解腿苦。
铺灸刺络祛沉疴,阳气充盈百病除。
总结
足太阳膀胱经是调节全身阳气与脏腑功能的核心经脉,其背俞穴群为“内病外治”提供了独特窗口。临床应用中需注意背部穴位的安全操作(如肺俞、心俞避免深刺),结合刺络、铺灸等特色疗法可显著提升疗效。现代研究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角度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传统经络理论提供了科学佐证。
(注:具体治疗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