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睛明穴(Jīng Míng Xué, BL1)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特性:明目退翳、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面部,目内眦(内眼角)内上方0.1寸,近鼻梁侧凹陷处。
体表标志:
两目内眦连线与鼻梁交界处的凹陷,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位,闭目。
标志定位:
先定位目内眦(内眼角)最高点。
沿内眼角向鼻梁方向轻推,触及凹陷处即为穴位。
触按确认:轻压时眼球微胀,或向鼻根部放射酸麻感。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眼科疾病
视力障碍:近视、远视、视神经萎缩、青光眼(配风池、太阳)。
炎症性疾病:结膜炎、麦粒肿、泪囊炎(配合谷、四白)。
头面病症
头痛(尤其前额及眉棱骨痛)、鼻塞(配迎香、印堂)。
面肌痉挛(眼轮匝肌抽动)。
特殊作用
退翳明目:改善早期白内障、飞蚊症(配肝俞、光明)。
调节神志:缓解视疲劳引起的焦虑、头晕(配神庭、百会)。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睛明主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内眦赤痛”。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针尖沿眶内侧壁缓慢刺入0.3~0.8寸,针感扩散至眼球或鼻根部。
注意:避免提插捻转,出针后按压1分钟防出血。
手法:
急性结膜炎用泻法(快速小幅度捻转),虚证眼病用补法(轻缓进针)。
2. 禁忌与替代疗法
禁灸:因靠近眼球,禁用艾灸及热敷。
替代方案:
激光穴位照射(波长650nm,5分钟/次)。
穴位按摩(用食指指腹顺时针轻揉3分钟)。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内眦动静脉、滑车神经、眼动脉(操作不当可致眶内出血)。
禁忌人群:凝血功能障碍、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局部感染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攒竹(BL2)→ 增强明目效果(“目疾双穴”)。
循经配穴:配肝俞(BL18)→ 养肝明目(肝血不足型近视)。
经典方例
青盲方:睛明 + 球后(EX-HN7) + 太冲(LR3)→ 疏肝通络(青光眼视野缺损)。
目赤方:睛明 + 太阳(EX-HN5) + 耳尖(放血)→ 清热泻火(急性结膜炎)。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内眦韧带、眼轮匝肌。
中层:眶脂体、内直肌起始部。
深层:眼动脉、滑车神经、鼻睫神经。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滑车下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分支)。
关联神经:动眼神经(支配内直肌)。
作用机制假说
刺激通过三叉神经-孤束核-自主神经通路调节眼压(动物实验证实)。
改善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彩超检测血流速度增加15%~20%)。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青少年近视:针刺睛明联合耳穴压豆,3个月后裸眼视力提升2行(《国际眼科杂志》2022)。
干眼症:低频电针睛明穴,泪液分泌量增加50%(RCT研究,2021)。
实验研究
OCT检测:针刺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善(早期青光眼患者)。
分子机制:下调VEGF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
七、操作口诀(速记)
睛明内眦凹陷藏,明目退翳第一方。
目赤头痛皆能治,慎刺防血莫深伤。
总结
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治疗眼疾的核心穴位,兼具调节局部与全身功能的作用。其解剖位置紧邻眼球及重要血管神经,操作时需严格遵循“轻、缓、稳”原则(建议进针≤0.8寸)。现代研究从血流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层面揭示了其治疗眼病的科学机制,临床配伍需结合眼科检查结果辨证施治。
(注:具体操作必须由眼科针灸专业医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