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攒竹穴(Cuán Zhú Xué, BL2)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特性:疏风清热、明目止痛、安神定志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面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体表标志:
眉头内侧端凹陷,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可向眶内放射。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位,双目平视。
标志定位:
沿眉头内侧端向额部轻推,触及凹陷处(眶上切迹)。
触按确认:按压时局部酸胀,或伴眼眶内胀痛感。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眼科疾病
视力障碍:近视、视疲劳、眼睑下垂(配睛明、太阳)。
炎症性疾病:结膜炎、角膜炎、眶上神经痛(配合谷、太冲)。
头面病症
前额头痛、眉棱骨痛(配印堂、合谷)。
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无力)。
特殊作用
安神定志:缓解焦虑、失眠(配神庭、内关)。
通窍止痛:治疗鼻塞、过敏性鼻炎(配迎香、风池)。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攒竹主目视不明,泪出目眩,头痛引额”。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平刺:针尖向印堂方向透刺0.5~1寸,治疗前额痛。
向下斜刺:针尖朝眶内方向刺入0.3~0.5寸,针感至眼球(慎用)。
手法:
急性头痛用泻法(快速捻转),虚证眼病用补法(轻缓提插)。
2. 艾灸疗法
温和灸:3~5分钟(需避开眉毛,防止灼伤)。
禁忌:眼周红肿、麦粒肿急性期禁用灸法。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眶上动静脉、滑车上神经(刺入过深可致眶内出血)。
禁忌人群: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破损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鱼腰(EX-HN4)→ 增强调节眼肌功能(上睑下垂)。
循经配穴:配后溪(SI3)→ 通督脉,治颈项强痛。
经典方例
眉棱骨痛方:攒竹 + 阳白(GB14) + 丝竹空(TE23)→ 疏风通络(三叉神经痛)。
安神方:攒竹 + 四神聪(EX-HN1) + 神门(HT7)→ 宁心安神(失眠多梦)。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皱眉肌。
中层:眶上切迹、眶上神经血管束。
深层:额骨眶板、眶脂体。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滑车上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分支)。
关联神经:面神经颞支(支配额肌)。
作用机制假说
刺激通过三叉神经-脑干-自主神经通路调节眼周血流(激光多普勒检测证实)。
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痛觉信号传递(动物电生理研究支持)。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偏头痛:针刺攒竹透鱼腰,疼痛缓解率82%(《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
干眼症:电针攒竹联合人工泪液,泪膜破裂时间延长40%(RCT研究,2022)。
实验研究
眼压监测:针刺后青光眼患者眼压下降3~5mmHg(持续4小时)。
功能MRI:激活前额叶皮层,改善焦虑情绪(《神经影像学》2020)。
七、操作口诀(速记)
攒竹眉头凹陷藏,清头明目止痛强。
目赤失眠皆能治,透刺平刺莫深伤。
总结
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头目疾患的要穴,尤擅缓解眉棱骨痛、眼肌疲劳及神志失调。其解剖位置邻近眶上神经血管束,操作时需严格掌握进针方向与深度(建议平刺≤1寸),结合透刺法可扩大治疗范围。现代研究从神经调控与血流动力学角度揭示了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需根据病症特点选择配伍方案。
(注:具体操作需由专业医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