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五处穴(Wǔ Chù Xué, BL5)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特性:清热散风、明目镇痉、通窍醒神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上星穴,GV23)旁开1.5寸处,当神庭(GV24)与头维(ST8)连线的中点。
体表标志:
前发际正中旁开1.5寸(约两横指),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可向额部或顶部放射。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位,前额暴露。
标志定位:
先定位上星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从上星穴水平旁开1.5寸处。
触按确认:按压时局部酸胀感明显,或伴轻微胀痛。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头痛:前额痛、偏头痛(配风池、合谷)。
目疾:目眩、视物模糊(配睛明、太阳)。
神志病症
癫痫、小儿惊风(配百会、涌泉)。
失眠、焦虑(配神门、四神聪)。
特殊作用
镇痉止搐:治疗面肌痉挛(配地仓、颊车)。
通窍醒脑: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配风府、本神)。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五处主痉,脊强反折,瘛瘲,癫疾,头重,目不明”。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平刺:针尖向后或向两侧透刺0.5~1寸,治疗头痛、癫痫。
斜刺:针尖向下透刺0.3~0.5寸,治疗鼻塞、目疾。
手法:
实证用泻法(快速捻转),虚证用补法(轻缓提插)。
2. 艾灸疗法
温和灸:3~5分钟(需拨开头发,防止灼伤)。
禁忌:高热、头皮感染、癫痫急性发作期禁用灸法。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颅骨骨膜、颞浅动静脉分支(避免垂直深刺)。
禁忌人群: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破损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通天(BL7)→ 增强通窍醒神作用(脑卒中后遗症)。
循经配穴:配后溪(SI3)→ 通督脉,缓解颈项强痛。
经典方例
惊风方:五处 + 太冲(LR3) + 人中(GV26)→ 平肝熄风(小儿高热惊厥)。
头痛方:五处 + 列缺(LU7) + 阿是穴→ 疏风通络(紧张性头痛)。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
中层:帽状腱膜、疏松结缔组织。
深层:颅骨外膜(邻近冠状缝)。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眶上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分支)。
关联神经:面神经颞支(支配额肌)。
作用机制假说
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抑制异常放电(癫痫模型动物实验支持)。
改善前额叶血流灌注(SPECT影像学研究证实)。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偏头痛:电针五处穴(连续波)联合氟桂利嗪,疼痛缓解率85%(《中国针灸》2021)。
儿童癫痫:穴位埋线五处 + 百会,发作频率减少60%(临床观察,2022)。
实验研究
功能MRI:针刺后默认模式网络活动增强(改善认知功能)。
生化检测:降低脑脊液中谷氨酸水平(抗惊厥机制)。
七、操作口诀(速记)
五处额角发际藏,镇痉醒脑头痛方。
目眩癫癎皆能治,平刺透穴莫深伤。
总结
五处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头面神志疾患的要穴,兼具清热、镇痉、通窍之效。其解剖位置邻近冠状缝,操作时需严格掌握平刺角度与深度(建议≤1寸),透刺法可扩大治疗范围。现代研究从神经调控与代谢调节层面支持其临床疗效,应用时需结合病症特点配伍相应穴位。
(注:具体操作需由专业医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