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通天穴(Tōng Tiān Xué, BL7)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特性:通窍利鼻、清头明目、升阳举陷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百会穴,GV20)旁开1.5寸,当五处穴(BL5)后3寸处。
体表标志:
百会穴旁开1.5寸(约两横指),按压有明显酸胀感,可向头顶或鼻部放射。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位,头部端正。
标志定位:
先定位百会穴(两耳尖连线中点)。
从百会穴水平旁开1.5寸处。
触按确认:按压时局部酸胀感明显,或伴轻微胀痛。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头面五官疾病
鼻部病症:鼻塞、鼻渊(慢性鼻炎)、嗅觉减退(配迎香、印堂)。
头痛:头顶痛、偏头痛(配风池、合谷)。
神志病症
眩晕、健忘(配四神聪、神门)。
中风后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
特殊作用
升阳举陷:治疗内脏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配百会、气海。
通络开窍: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耳鸣(配听宫、翳风)。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通天主头项痛重,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平刺:针尖向后或向百会方向透刺0.5~1.5寸,治疗头痛、眩晕。
斜刺:针尖向下透刺0.3~0.5寸,治疗鼻塞。
手法:
实证用泻法(快速捻转),虚证用补法(轻缓提插)。
2. 艾灸疗法
温和灸:5~10分钟(需拨开头发,防止灼伤)。
隔姜灸:3~5壮,治疗虚寒型鼻渊。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颅骨骨膜、颞浅动静脉分支(避免垂直深刺)。
禁忌人群:凝血功能障碍、局部感染、严重高血压患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络却(BL8)→ 增强通窍醒脑作用(脑供血不足)。
循经配穴:配足三里(ST36)→ 升提阳气(内脏下垂)。
经典方例
鼻渊方:通天 + 上星(GV23) + 列缺(LU7)→ 宣通鼻窍(慢性鼻窦炎)。
眩晕方:通天 + 风池(GB20) + 太冲(LR3)→ 平肝潜阳(高血压性眩晕)。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中层:疏松结缔组织、导血管。
深层:颅骨外膜(邻近矢状缝与冠状缝交汇区)。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枕大神经(C2后支分支)。
关联神经:面神经颞支(支配额肌)。
作用机制假说
调节大脑皮层血流,改善前额叶功能(fMRI研究支持)。
通过三叉神经-副交感神经反射缓解鼻黏膜充血(动物实验证实)。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慢性鼻炎:电针通天穴(连续波)联合鼻内镜手术,有效率9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
脑供血不足:艾灸通天穴,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25%(经颅多普勒数据,2022)。
实验研究
近红外光谱:针刺后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升高18%(改善认知功能)。
免疫组化:抑制鼻黏膜IL-8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七、操作口诀(速记)
通天百会寸半旁,通窍升阳鼻疾方。
头痛眩晕皆能治,平刺透穴莫深伤。
总结
通天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鼻疾与脑病的核心穴位,兼具通窍、升阳、调神之效。其解剖位置邻近颅缝交汇区,操作时需严格掌握平刺角度与深度(建议≤1.5寸),透刺法可增强疗效。现代研究从神经血管调节与免疫机制层面支持其临床价值,应用时需结合病症虚实选择配伍。
(注:具体操作需由专业医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