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风门穴(Fēng Mén Xué, BL12)
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特性: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当斜方肌与菱形肌之间。
体表标志:
第2胸椎棘突下(约平肩胛骨上角)旁开两横指(约1.5寸),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俯卧位,暴露背部。
标志定位:
先定位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
向下摸至第2胸椎棘突下,再旁开1.5寸凹陷处。
触按确认:按压时酸胀感向肩背或前胸放射。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外感疾病
感冒:风寒或风热感冒(配风池、合谷)。
发热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初期(配肺俞、列缺)。
颈肩背痛
颈椎病、肩背肌筋膜炎(配天宗、后溪)。
特殊作用
宣肺平喘: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配定喘、膻中)。
增强卫气:艾灸可预防反复感冒(配足三里、关元)。
经典应用:
《针灸甲乙经》载“风门主伤寒项强,头痛,鼻塞,风疹”。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1. 针刺技巧
进针方向:
斜刺: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针感向肩背扩散。
注意:避免直刺过深,以免刺入胸腔伤及肺脏。
手法:
实证用泻法(快速捻转),虚证用补法(轻缓提插)。
2. 艾灸疗法
温和灸:10~15分钟,散寒解表(风寒感冒)。
隔姜灸:3~5壮,治疗虚寒型哮喘。
3. 风险规避
深层结构:胸膜及肺组织(左侧深部为肺尖)。
禁忌人群:严重肺气肿、局部皮肤感染者。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配伍原则
局部配穴:配肺俞(BL13)→ 增强宣肺解表作用(外感咳嗽)。
循经配穴:配外关(TE5)→ 疏风清热(风热感冒)。
经典方例
感冒方:风门 + 大椎(GV14) + 曲池(LI11)→ 解表退热(流感高热)。
哮喘方:风门 + 定喘(EX-B1) + 太渊(LU9)→ 宣肺平喘(支气管哮喘)。
五、解剖学与神经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斜方肌、菱形肌。
中层:上后锯肌、肋间动静脉。
深层:胸膜及肺组织。
神经支配
感觉神经:第2胸神经后支(T2)。
关联神经:交感神经链(调节支气管平滑肌)。
作用机制假说
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减轻气道炎症(动物实验证实)。
抑制组胺释放,缓解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支持)。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临床应用报道
过敏性鼻炎:电针风门穴(连续波)联合抗组胺药,症状评分降低50%(《中国针灸》2021)。
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风门(白芥子散),有效率85%(RCT研究,2022)。
实验研究
肺功能检测:艾灸后FEV1/FVC比值提高8%~10%(COPD患者)。
免疫组化:降低肺组织IL-4、IL-5水平(抑制Th2型炎症)。
七、操作口诀(速记)
风门二椎旁寸半,疏风解表咳喘方。
颈背疼痛皆能治,斜刺慎深防肺伤。
总结
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外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穴位,兼具解表、宣肺、通络之效。其解剖位置邻近胸腔,操作时需严格掌握进针角度与深度(建议斜刺≤0.8寸),结合艾灸、穴位贴敷等疗法可增强疗效。现代研究从免疫调节与炎症抑制层面支持其临床价值,应用时需辨证配伍,兼顾局部与整体调节。
(注:具体操作需由专业医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