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水泉穴(Shuǐ Quán Xué, KI5)
所属经络:足少阴肾经(郄穴)
穴位特性:清热益肾、通经活络、调理经血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
体表标志: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先定位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垂直向下量1横指(约1寸),触及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即为水泉穴。
取穴步骤
体位:正坐或仰卧,暴露足内侧。
定位:
找到太溪穴后,沿肾经向下滑动至跟骨结节内侧凹陷。
按压时局部酸胀感明显,可向足跟或小腿内侧放射。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主要治疗范围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配三阴交、气海)。
子宫脱垂、不孕症(现代应用)。
泌尿系统疾病:
小便不利、淋证(配中极、水道)。
水肿、前列腺疾病(急性尿路感染、膀胱痉挛)。
其他疾病:
足跟痛(配承山、昆仑)。
目昏花、头晕目眩(艾灸辅助治疗)。
特殊作用
郄穴特性:主治急性病症,如急性泌尿系统感染、肾绞痛。
调节水液代谢:改善水肿、小便不利,通过促进水通道蛋白(AQP2)表达实现。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针刺技巧
直刺:针尖略向足跟方向刺入 0.3~0.5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治疗妇科及泌尿疾病)。
禁忌:避免深刺,以防损伤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危险深度>1.0cm)。
艾灸疗法
温和灸:艾条悬灸5~10分钟,治疗寒性痛经或足跟冷痛。
隔姜灸:3~5壮,用于肾阳虚型水肿。
按摩疗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3~5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辅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或经期不适。
四、配伍应用与经典处方
调经止痛:水泉 + 三阴交(SP6) + 关元(CV4)→ 调理冲任气血。
足跟痛:水泉 + 昆仑(BL60) + 承山(BL57)→ 舒筋活络。
急性尿潴留:水泉 + 中极(CV3) + 膀胱俞(BL28)→ 通利水道。
五、现代研究与临床拓展
实验研究
分子机制:针刺可上调一氧化氮(NO)水平,改善局部微循环(激光多普勒观测血流增加18%)。
影像学证据:fMRI显示针刺后激活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内分泌功能。
临床应用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电针水泉穴(2Hz)联合康复训练,排尿功能改善率65%。
慢性跟腱炎:穴位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总有效率89%。
六、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孕妇慎用(传统禁忌,可能引发宫缩)。
严重糖尿病足或皮肤破损者避免艾灸。
操作安全:
针刺时需避开胫后动脉,触电感出现应立即退针。
艾灸温度控制在45℃以下,防止灼伤。
总结
水泉穴作为肾经郄穴,是调理妇科、泌尿疾病及足踝痛症的关键穴位。临床应用需结合其“清热益肾、通经活络”的特性,配伍相关穴位以增强疗效。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调节水液代谢与微循环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慢性炎症等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