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华中医
中渚穴(Zhōngzhǔ Xué, TE3)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输穴)
国际编码:TE3
穴位特性:通络止痛、清热消肿、聪耳明目、疏利三焦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手背第4、5掌骨间凹陷处,约平掌指关节后方(赤白肉际处)。
体表标志:
自然握拳,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时酸胀感可向无名指或前臂放射。
取穴步骤
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手背向上,手指自然微屈。
操作:
找到第4(无名指)、5(小指)掌骨之间的凹陷,约在掌指关节后方1寸处。
或握拳时,第4、5掌骨间凹陷最明显处取穴。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主要治疗范围
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肢体疼痛:肩背痛、手指屈伸不利、肘臂挛痛、落枕。
热病疟疾:发热、疟疾寒热往来。
其他病症:肋间神经痛、颈椎病、急性腰扭伤(古文献记载)。
特殊作用
“耳疾要穴”:擅治耳鸣、耳聋等听觉障碍。
现代拓展: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腕管综合征、化疗后神经病变。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针刺技巧
直刺:0.3~0.5寸,针感向无名指或前臂扩散。
斜刺:向腕关节方向透刺,增强通络止痛效果。
禁忌:
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针刺。
孕妇慎用强刺激。
艾灸疗法
温和灸:艾条悬灸5~10分钟,治疗寒性肩背痛或耳鸣。
隔姜灸:3~5壮,适用于寒湿型关节痛。
按摩疗法
点按法:拇指垂直按压3~5分钟,力度由轻至重,缓解急性落枕或头痛。
揉捏法:食指与中指夹揉穴位,改善慢性手指麻木。
四、穴位配伍与经典方例
常用配伍
耳鸣耳聋:配翳风(TE17)、听宫(SI19)→ 通窍聪耳。
落枕颈痛:配后溪(SI3)、天柱(BL10)→ 舒筋活络。
急性腰扭伤:配人中(GV26)、委中(BL40)→ 行气止痛。
目赤肿痛:配太阳(EX-HN5)、太冲(LR3)→ 清肝明目。
五、解剖学与作用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手背静脉网。
深层:第4骨间背侧肌、掌背动脉分支。
神经与血管
神经支配:尺神经手背支(C8-T1)、前臂后皮神经。
血管分布:掌背动脉分支、手背静脉网。
作用机制假说
调节听觉通路:刺激中渚穴可增强耳蜗血流,改善听觉神经传导。
抗炎镇痛:抑制局部炎性因子(如IL-6),缓解关节及软组织炎症。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突发性耳聋:电针中渚穴联合翳风,听力恢复有效率提升40%(《听力学杂志》)。
腕管综合征:艾灸中渚穴可使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提高25%(《神经病学研究》)。
化疗神经病变:穴位注射甲钴胺,手足麻木缓解率提升35%(《肿瘤支持治疗》)。
总结
操作要点
急症(如落枕、急性耳聋)以强刺激或电针为主。
慢性病(如耳鸣、颈椎病)宜温和灸或脉冲电针。
配伍精髓
与后溪、外关并称“手三通”,分治颈、肩、耳部疾病。
现代拓展
联合超声波治疗肩周炎(药物:双氯芬酸钠透入),每周3次,连续2周。
穴位贴敷(冰片+薄荷)缓解偏头痛急性发作,每6小时更换1次。
附注:建议长期伏案工作者每日按压中渚穴3分钟,配合颈部拉伸以预防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