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华中医
会宗穴(Huìzōng Xué, TE7)
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郄穴)
国际编码:TE7
穴位特性:清利三焦、安神定志、通经活络、化湿降浊
一、定位与取穴方法


标准定位
解剖位置: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约四横指),尺骨的桡侧缘凹陷处,位于支沟穴(TE6)尺侧旁开1寸。
体表标志:
掌心向下,腕背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按压时酸胀感可向手指或前臂放射。
取穴步骤
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平伸,掌心向下。
操作:
先定位腕背横纹中点,向上量取3寸(约四横指)。
在尺骨桡侧缘(靠近小指一侧)的凹陷处取穴。
二、主治功能与临床应用
主要治疗范围
头面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神经性耳聋、突发性耳聋)。
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小儿惊风)、头痛(偏头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痹痛、前臂神经痛、肘臂痛、软组织挫伤。
其他病症:胸胁痛、气滞喘满、淋巴水肿。
特殊作用
“三焦郄穴”:作为手少阳三焦经的郄穴,擅长治疗急性疼痛和炎症,如急性胁痛、腰扭伤。
“耳疾要穴”:通过调节三焦气机,改善耳部微循环,缓解耳鸣耳聋。
三、刺灸方法与操作细节
针刺技巧
直刺:0.5~1寸,针感向手指或前臂传导,留针20~30分钟,多用泻法。
禁忌: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禁用;孕妇慎用强刺激。
艾灸疗法
温和灸:艾条悬灸5~10分钟,适用于寒性疼痛或虚证耳鸣。
隔姜灸:3~5壮,治疗寒湿型关节冷痛。
按摩疗法
按压法:拇指垂直按压3~5分钟,缓解急性上肢疼痛或耳鸣。
揉拨法:指腹打圈揉按后横向拨动肌腱,改善慢性手部麻木。
四、穴位配伍与经典方例
常用配伍
耳聋耳鸣:配听会(GB2)、翳风(TE17)→ 清三焦火,通窍聪耳。
上肢痹痛:配曲池(LI11)、臂臑(LI14)→ 舒筋活络。
癫痫惊风:配百会(GV20)、大椎(GV14)→ 安神定痫。
急性腰扭伤:独取会宗,强刺激配合腰部活动。
五、解剖学与作用机制
解剖层次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前臂背侧筋膜。
深层:小指固有伸肌、尺侧腕伸肌、前臂骨间膜;布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
神经与血管
神经支配:前臂背侧皮神经(C5-C8)、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血管分布:前臂骨间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
作用机制假说
调节三焦气化:通过刺激三焦经,促进水液代谢,改善淋巴循环与水肿。
抗炎镇痛:抑制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释放,缓解局部无菌性炎症。
六、现代研究与临床证据
耳鸣治疗:电针会宗穴联合翳风穴,可显著改善耳蜗微循环,有效率约70%。
癫痫辅助治疗:艾灸会宗穴可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尤其适用于小儿惊风。
上肢疼痛:针刺会宗配曲池,对前臂神经痛缓解率达80%。
总结
操作要点
急症(如急性耳聋、腰扭伤):强刺激或透刺法,配合局部活动。
慢性病(如神经性耳鸣):温和灸或每日按压3~5分钟。
配伍精髓
与支沟(TE6)、外关(TE5)并称“三焦三要穴”,分治气滞、疼痛、代谢失调。
现代拓展
办公室保健:长期使用键盘者每日揉按会宗穴,预防腕管综合征。
穴位贴敷:冰片+薄荷调敷,缓解突发性耳鸣。
附注:会宗穴为三焦经郄穴,临床需辨证施治,实证宜泻,虚证慎补。操作时需注意避免损伤深层血管与神经。